回首頁

農業信息

農業智庫

線上展覽

農業商務 市場行情 農業名錄 入口網站
 
 
 您好  農業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農業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農業智庫 > 蔬菜水果 > 栽培管理

大西洋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資料來源:上海農業網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大西洋馬鈴薯專用於加工休閒食品一薯片。2001年冬天,我區白鶴鎮和華新鎮從高緯度高海拔的內蒙古地區引進該品種,由於與本地生長條件有較大差異,為此,我們於2002年春季在白鶴和華新兩鎮重點進行了試種並取得成功。並於2003年在全區進行了大面積種植,高產田塊每667m2產量達1550kg。現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特徵特性
  大西洋馬鈴薯株型繁茂,株高40em左右,葉片肥大,花淡紫色,生育期100天左右。塊莖圓形,結薯集中,中等薯塊的比例大而整齊。薯皮呈淡黃色,有麻點網紋,薯肉白色,芽眼淺。薯塊含澱粉18%,還原糖0.1%以下。該品種不抗晚疫病,易退化。大西洋馬鈴薯屬中熟油炸加工型品種,一般每667m2產量1500kg左右。

2栽培技術
2.1選地選擇地勢高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澇能排水,旱能灌溉,中性或微酸性的輕砂性土壤。輕砂肥沃的土壤是保證馬鈴薯根系發育和塊莖膨大的重要條件。馬鈴薯栽培在輕砂土壤上,發芽快,出苗齊,植株生長旺,結薯大而光潔美觀,品質也好。低窪地、澇濕地和粘重土壤,排水通氣不良,影響根系生長,不利於塊莖膨大,產量明顯降低。在多雨和潮濕的情況下,病害發生嚴重,還容易發生爛種、爛薯。若是種在偏堿的土壤裏,塊莖容易得瘡痂病。栽培馬鈴薯切忌重茬,也不宜在茄果類(番茄、茄子、辣椒)或白菜、甘藍等為前茬的地塊上種植,以防發生共患病害。

2.2整地 整地是改善土壤條件較為有效的措施。馬鈴薯是在地下結薯,當土壤中的水分、養分、溫度等條件均符合馬鈴薯的生長要求時,馬鈴薯才能根系發達,植株健壯,多結薯,結大薯。
(1)早深翻 前茬為水稻的田塊,作物出地後要立即耕翻,鏵犁深翻20~25cm,越早越有利於土壤熟化和曬垡,有利於保墒,並能凍死害蟲。除了水稻田外的其他田塊,也應做到深翻並在冬季凍垡、曬垡。

(2)防積水水稻茬田塊耕翻後,距播種還有1-2個月的時間,需及時開好田間排水溝,防止長期積水。

2.3基肥和種薯準備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馬鈴薯施肥的總原則是:肥料種類以農家肥為主,化肥作補充;施肥方法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每667m2施3000kg腐熟農家肥。農家肥不僅含有馬鈴薯生物所需的氮、磷、鉀三大要素和中量、微量元素,還含有有益的微生物,是化肥不可比擬的。按中等地力的輕砂壤土田塊及當前施肥水平及肥料利用率等因素估算,每667m2除施用3000kg腐熟農家肥外,還需補充純氮(N)4~6kg、純磷(P205)4.5kg、純鉀(K20)6-8kg,才能滿足馬鈴薯的生長需要。每667m2需種薯不低於200kg。每個芽塊的重量最好達到50g,最小不能低於30g,按平均40g計算,每667m2栽5000-5500株,需種薯200-225kg。

2.4適時播種,提高質量
(1)適當早播大西洋馬鈴薯屬中熟品種,從出苗至成熟的生育期為100天左右。其生長發育的特性為:當lOcm土層的溫度穩定在5—7℃時,種薯的幼芽在土壤中可以緩慢地萌芽和伸長,16-18℃的土溫、18-21℃的氣溫,對塊莖的形成和生長最為有利,氣溫超過21℃馬鈴薯生長會受到抑制。本區播種期在1月中旬為好,採用白地膜覆蓋,力爭在3月上旬出苗,4月中下旬株高達到11-13節,始見初花,進入結薯始期,5月份的氣溫最有利於塊莖膨大,5月下旬至6月上旬採收。播種越早,產量越低。

(2)用肥方法掌握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的原則。施農家肥習慣上是在播種前整地時均勻撒施地面旋耕於土中,或播種時集中撒於壟溝。補充的化肥量60%於播種時施,40%在揭地膜後苗期施。

(3)開溝套壟播種時用旋耕機耕翻,使土層松、深、平、細。開好±侖頭溝與腰溝。掄頭溝深25cm,掄頭寬連溝1.8m,腰溝深30cm,腰溝間距20-25m。本地區習慣橫向套壟。壟距50cm,深度距地面13cm左右(其中3cm深度作施化肥時的座土用)。

(4)切塊播種薯塊單個重40g左右,做到每個薯塊上有芽眼。剔除病薯,並做好切刀消毒工作。土壤濕度以40%左右為宜,株距20cm左右,每667m2栽5000~5500株,播種前先在壟溝底施上化肥,座土3cm,再播薯塊,再在薯塊上施腐熟農家肥或爛稻草。再反套壟,使原來施肥播種時的壟溝,轉型為壟背。反套壟要注意二點,一是保證薯塊在壟背中心線上;二是薯塊左右前後及上方有lOcm的蓋土,特別是上方的蓋土,過深不利出苗,過淺則將來會出現青頭。

2.5噴藥蓋膜 每667m2用除草劑施田補125-150mL,加水40~50kg,再加入殺蟲劑,均勻噴灑土表。蓋膜選用2m寬的白色地膜。蓋地膜要達到平、緊、嚴、牢的質量要求。地膜拉緊後兩條邊要插入土中,地膜中間用少量土塊壓牢。

2.6大田管理
(1)經常檢查地膜覆蓋的牢固性。

(2)早春多雨天氣時,及時排除田間積水。

(3)1月中旬播種的馬鈴薯,3月初一般能出苗。這時天氣還有霜凍,不能破膜。幼苗期調節土壤濕度在70%-80%。

(4)適時揭膜3月中、下旬的極端最高氣溫有時達到25℃以上,地膜內溫度則更高。這樣的溫度對馬鈴薯的生長極為不利,容易造成高溫燒苗,但這段時期夜間時有霜凍。我們提倡以3月下旬起,當氣溫在25℃以上的晴天中午,揭開下風日一側,將地膜放置於上風口畦溝內。此後視天氣變化,當預報夜間有6℃以下低溫來臨時,必須在傍晚重新蓋上地膜,避免馬鈴薯遭受霜凍。3月中下旬至4月初防止燒苗與避免霜凍的有效措施是早揭、晚蓋地膜。清明節氣以後,一般進入終霜期,可完全揭去地膜,不再覆蓋。揭膜後及時清理溝系。

(5)除草雜草與馬鈴薯爭奪空間和養分,從而影響馬鈴薯的光合作用與養分的積累。揭膜後,對單子葉雜草較多的田塊,選用12.5%蓋草能每667m250mL,加水40kg,用小型機械均勻、周到地噴霧於雜草葉面,一般用藥後10天見效。人工拔除小藜、牛繁縷、蓼、莧等雜草。

(6)及時補充肥料凡是用肥量還沒達到配方施肥標準的,應在揭膜後的5-7天內及時補足肥料,氮肥可略多,但也不能過多,以防瘋長。鉀肥充足,高產效果明顯。

(7)防治地下害蟲及蚜蟲。馬鈴薯地下害蟲主要有螻蛄、蠐螬等。
  防治方法:4月中下旬每次每667m2用48%樂斯本250g,大水量潑澆或噴淋1-2次,也可選用辛硫磷、農地樂等藥劑,同時兼治小地老虎。螻蛄出入多的田塊,尤其不能忽視。並及時防除蚜蟲。

(8)防治晚疫病大西洋馬鈴薯不抗晚疫病。防治方法除了採取輪作、施足肥料、增強抗病能力等農業措施外,發病初期用代森錳鋅或大生可濕性粉劑lOOg加水40kg,或以1:1:200倍波爾多液噴霧防治。第2次用藥,可用10%科佳懸浮劑或50%安克可濕性粉劑或1.5%多抗黴素可濕性粉劑,或甲霜靈、克露、百菌清、殺毒礬可濕性粉劑等防治。

(9)結薯期的水分管理髮棵後期需適當控制水分,以利適時轉入結薯。開始開花便進入結薯期,結薯期要求土壤濕度80%左右。從開始開花到落花後1周(一般在5月份),是馬鈴薯需水量最敏感的時期,也是需水量最多的時期。如果這個時期缺水乾旱,塊莖就會停止生長。乾旱時要適當澆水,但切忌溝灌。

3採收 在正常狀況下,大部分馬鈴薯莖葉由黃綠色轉為黃色即可採收。採收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應選擇晴朗天氣、土壤比較乾燥的情況下進行採收。土壤潮濕不僅農事操作不便,而且塊莖含水分過高易腐爛。收穫時不要碰傷薯塊。採收後將塊莖在田間攤曬1-2小時,抹盡塊莖上的泥土、雜物,隨即按廠方要求的標準分級裝袋。防止雨淋,並及時用遮陽物避開陽光或燈光,防止塊莖產生青頭。

來源:上海農業網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兩岸農業商務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