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智庫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農業智庫 > 水產漁業 > 養殖管理
海蜇的人工養殖
資料來源:本站編輯部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世界上的腔腸動物有9000多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中。腔腸動物中少數的種類可食用,或用作藥物、裝飾品和工藝品的原料。迄今為止,作為水產養殖物件的只有海蜇一種。
海蜇是巨型食用水母,經濟價值很高。作為一種自然資源被利用,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1700多年前的晉代已有醃漬海蜇為食的記錄。近年的最高產量超過70萬噸。用鹽、礬加工後的海蜇暢銷國外,其營養成分獨特之處是脂肪含量極低,蛋白質和無機鹽類等含量豐富。可食部分主要為中膠質。海蜇有阻止傷口擴散的作用和促進上皮形成的功能。海蜇作為保健食品,還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消痰散氣、潤腸消積等功能。 儘管漁業利用海蜇資源歷史悠久,但截至上世紀70年代末,一直對其生物學所知甚少。1981年,丁耕鞠等首次揭示了海蜇多次變態的生活史,發現海蜇的卵粒是脫離卵巢後在海水哺育下完成成熟分裂並受精的,突破了長期以來關於根口水母類在消化腔中受精和早期發育的見解,從而獲得了人工繁殖的成功。
遼寧盤錦光合水產有限公司在2000年開始嘗試大規模進行海蜇苗種的培育,首次推出了供人工養殖用的優質海蜇苗種,當年即有養殖戶獲得成功。在此基礎上,2001年我們在遼寧省盤錦市二界溝鎮分公司擴大了生產規模,為沿海地區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海蜇苗種。今年秋季我們在對市場供求關係深入瞭解的基礎上,制定了大規模生產計劃,並順利完成。2003年我公司將在遼寧省盤錦市榮興、三角洲、二界溝三個分公司孵化苗種。預計在2003年養殖季節能達到"隨要隨有,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要求。現將海蜇的生物學特性介紹如下:
一、分類學
海蜇隸屬腔腸動物門,缽水母綱,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屬。有四個種:海蜇、黃斑海蜇、棒狀海蜇和疣突海蜇。其中海蜇和黃斑海蜇為重要食用水母。此外,中國沿海的食用水母還有口冠水母科的沙蜇,葉腕水母科的葉腕水母和擬葉腕水母。在中國食用水母類總產量中,海蜇產量占80%以上。
二、海蜇人工育苗
1‧準備工作
育苗池用來蓄養種蜇與培養幼體,大型的容器都可以,最好是光滑的水泥池。附著基用於螅狀體附著,任何堅硬無毒的物質皆可,規模生產最好用波紋板。其他鹵蟲孵化最好有專用的水泥池。加溫及進、排水系統沒有特殊的要求,一般的生產環境都可達到要求。
2‧親蜇的來源
親蜇的來源一共有兩種:一種為全人工培養型,主要適用于從自然海區采捕親蜇十分困難的地區,如浙江沿海等。另一種為自然采捕性成熟的種蜇,根據采捕地點不同又可分為自然海區采捕和在人工放養的蝦池內捕撈兩種。相對於種蜇質量來說,無論是懷卵量還是個體大小,後一種都要比前一種好。而且從近兩年養殖狀況來看,養殖池采捕的海蜇由於種蜇間的親緣關係而產生了嚴重的退化現象,表現為個體大小不均,小蜇居多。
我公司位於遼東灣沿海,海區海蜇資源豐富。育苗所用種蜇全部為海捕,而且適應養殖戶的要求,今年育苗所採用的種蜇全部為優質"紅海蜇",即血衣顏色為紅色的個體。
3‧產卵與孵化
在繁殖盛期的自然水溫下,未受精的卵經3小時~5小時便解體;受精卵經一段時間開始卵裂,然後發育為早期浮浪幼蟲。
4‧人工孵化程式
(1)蓄水和水處理種蜇進池前將水池刷洗乾淨,注入新海水,作為孵化池。在海水中加入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來絡合重金屬離子,有利於提高孵化率。
(2)性比搭配雌雄比以2:1搭配為佳。親蜇密度適宜,有利於雌雄個體之間相互誘導性產物排放。
(3)抽樣鏡檢移入親蜇後,應不斷從池底取樣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產卵,是否出現卵裂。之後每隔一段時間抽樣觀察一次,直到發現大量分裂卵或未受精卵不再受精為止。
(4)孵化胚胎全部變為浮浪幼蟲後,使用體積法定量。正常情況下孵化率在90%以上。
5‧浮浪幼蟲變態、附著和管理
(1)浮浪幼蟲左旋自轉,經過一段時間變態為螅狀體。前端附著形成足和柄部,後端形成口和觸手。如變態時未遇到附著基,則在浮游狀態下變態,柄部向上倒懸浮於水面。柄端具粘性細胞,接觸附著基時易於附著。浮浪幼蟲變態為螅狀體後,絕大多數附著於波紋板下側。在螅狀體附著後應適時添加新鮮海水。
(2)螅狀幼體培育池加滿水後,一般採取以下四條管理措施:第一控制光照,防止雜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以提高螅狀幼體成活率;第二保持溫度,秋末池內水溫降至10℃以下後,室內應有保暖設施,以維持池水溫度在5℃~10℃為好,春季當室內水溫上升至適宜溫度時,螅狀幼體開始出現橫裂生殖,隨後釋放碟狀幼體;第三適時投餌,以輪蟲、撓足類無節幼體、鹵蟲無節幼體等為餌料,投餵頻次依水溫及攝食狀況而定,一般每日一次即可。螅狀幼體飽食後呈淺黃色,饑餓時呈蒼白色,故投餵頻次和投餌量可根據螅狀體體色深淺酌情增減,主要以鏡檢為准;第四適時換水,螅狀幼體個體小,少動,耗氧量低,代謝產物較少。在20℃以下,水溫低,代謝慢,沒有必要頻頻換水。換水時用虹吸法從池底吸出有沈澱物的海水,再加入等量新鮮海水。
(3)螅狀體的體側長出一條匍匐莖,以其末端附著,形成新落足點。原柄部末端逐漸脫離附著點。形成足囊的過程可連續進行,一般個體可形成一到十幾個足囊。足囊形成後,在適當條件下,可從自頂部萌發出新的螅狀體。新螅狀體在生長中和長成後,同樣可形成新足囊並萌發出一代螅狀幼體。
6‧碟狀幼體培育
螅狀體在次年溫度上升到適宜溫度時,開始出現橫裂個體。數目與螅狀體的大小密切相關,一般在1個~7個左右。初生碟狀體無色、半透明,直徑2毫米~4毫米。經7天~10天的生長,傘徑達10毫米左右,為中期碟狀體或稚蜇。經15天~20天的生長,傘徑達20毫米左右,成為幼蜇。
碟狀體培育應注意以下幾點:
(1)定時、定量投餌碟狀體在飽食以後一般要用3小時~4小時才能將食物消化掉,所以一般每4個小時投餵一次,同時根據肉眼觀察與鏡檢作少量調整。
(2)換水碟狀體培育階段溫度高,攝食量大,產生的代謝產物及殘餌很容易敗壞水質。這就要求我們及時換水,換水量在碟狀體培育初期為每天半量,分兩次完成。在中、後期全量換水(水質不好時可以每天換全池水兩次),換一次全池水不可將池水一次排幹,應分三到四次完成。
(3)充氣初生碟狀體的輻緣瓣和網管尚未發育,浮游能力很弱,絕大多數個體沈降于池底。一般採取微充氣的方法推動其浮游、攝食和生長。人工控制條件下,碟狀幼體至稚蜇階段的成活率,一般可達90%以上。至幼蜇階段的成活率,可達85%以上。
三、出售
當幼蜇生長到2釐米以上時,即達到售出規格,應以體積法定量後出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