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智庫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農業智庫 > 畜禽動物 > 養殖管理
奶牛飼養管理關鍵100天(上)
資料來源:中國農副產品交易市場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奶牛的階段飼養可分為四個階段:即泌乳初期(產後70天)、泌乳中期(產後71~140天)、泌乳後期(產後141~305天)、乾乳期(產後306~365天)。其中產前30天(第二個乾乳月)和產後70天(泌乳初期)是奶牛飼養管理最關鍵的100天,這期間要經歷停乳、分娩、哺乳、高泌乳及初配等生理過程及應激反應。因此,抓好產前30天至產後的飼養管理,是整個奶牛生產的關鍵環節,不僅影響到奶牛本胎次的產奶量,也直接關係到產後發情、配種、妊娠以及下一胎的產奶量等,此環節管理如稍有失誤,就會給以後的生產性能和繁殖性能帶來長期的不可逆的影響。為確保關鍵100天的管理成功,需注意以下幾方面要點:
1控制圍產期疾病的發生
1.1酮病 是奶牛最主要的代謝障礙性疾病,可引起整體能量代謝的紊亂。經測定,牛乳酮體濃度高峰起於哺乳後17~31天,乳中酮體(乙酰乙酸和β—羥丁酸)濃度高的牛,不僅泌乳量和乳質量下降、體重減輕、生殖系統疾病和其他系統疾病發病率增高,而且初配配准所需時間長、受胎率低、配種次數增加、空懷期延長。預防酮病發生最適當的飼養原則是根據體況確定飼料能量水平,使之既不要過肥,也不要過瘦。日糧中蛋白質含量應適中,可約占16%。舍飼奶牛按每千克產奶量給精料約3千克。
1.2產後癱瘓 低血鈣是導致奶牛產後癱瘓的主要原因。據報導,奶牛隨產次的增加而生產能力不斷增強,但產後癱瘓的發病率也隨之增高,高泌乳牛相對患病率更高。經測定,患產後癱瘓的牛可使生產年限減少3~4年,其他代謝病發病率也明顯增高。據試驗,產前30天(第二個乾乳月),每日每頭牛進食鈣低於20克,鈣磷比例控制在2:1範圍時,可有效預防產後癱瘓。
1.3胎衣不下 產後胎衣不下和生殖器官的感染多發生於營養不良的牛。主要因鈣、維生素E和硒缺乏,產後子宮收縮無力及胎盤炎症引起。因此,孕牛的飼料配合應注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供應,同時注意妊娠後期的適當運動。
1.4產後截癱 常因胎兒過大、胎位不正等難產過程中,挫傷了坐骨神經或閉孔神經而引起。產後截癱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僅僅是泌乳量的減少,更重要的是在遺傳能力未得到最大發揮前將被淘汰,因此應給予高度重視。
1.5皺胃移位 由於分娩的應激使血鈣濃度降低,肌張力下降而引起第四胃移位。據報導,產後癱瘓也是誘因,可使皺胃移位的發病率增加4.8倍。子宮炎、乳房炎引起的妊娠中毒也可引起皺胃移位。皺胃移位雖然可外科治療,但以後的泌乳量與同群相比會降低8%~10%。對一個有800頭奶牛的養殖場的調查,結果表明,減少經產牛日餵精料至4~5千克時,本病年僅發生1例(0.12%)。(未完待續)
資料來源:中國農副產品交易市場http://www.caspm.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