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農業信息

農業智庫

線上展覽

農業商務 市場行情 農業名錄 入口網站
 
 
 您好  農業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農業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農業智庫 > 蔬菜水果 > 綜合報導

最具潛力的小漿果藍莓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所屬地區:美國

最具潛力的小漿果藍莓
  近幾年,由於蘋果、梨、柑橘三大果在市場上的價格較低,荔枝、櫻桃、石榴等小雜果價格看好,人們似乎越來越不滿足於大眾化的口味,追求新奇特的小雜果成為時尚。藍莓這一被美國農業專家預測為21世紀前葉最具發展潛力的果樹樹種,在走俏國際市場的同時,也開始在國內悄然升溫。

  其實,早在20世紀初葉,美國就已栽種了藍莓,並且後來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極其良好的成績。到20世紀八十年代末,就已選育出適宜南北各地氣候條件的優良品種100多個,形成了以緬因州、明尼蘇達州、新澤西州、密執安州、俄勒崗州、佐治亞州和佛羅里達州為主的藍莓經濟產區,創造了總栽培面積22960公頃,總產量8.7萬噸,總產值約20億美元的好成績。發展至今,藍莓作為美國小漿果樹種中的主導果樹產業已當之無愧。

  美國的藍莓40--50%是以鮮果供應市場,其中70%主要作為一種名優水果,向東南亞、歐洲各國出口,取得了極大的經濟效益。緊追其後,加拿大、歐洲各國、南美洲、澳大利亞、日本等30多個國家也先後開展了藍莓的引種、育種及商業化栽培工作,掀起了世界性的藍莓栽培高潮。最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智利等國家,利用南半球的優勢,在北半球的冬季(12月至次年3月份)生產藍莓鮮果,返銷到美國和歐洲各國;在波蘭,100%以鮮果出口到德國和英國。

  從中不難看出這些國家的優勢及精明所在,但似乎同中國地大物博、土壤肥沃、地跨三個溫度帶的地理狀況相比稍遜風騷。儘管藍莓適應能力不同,但可以根據藍莓的品種類型,找出適宜它們生長的地域。比如,耐濕熱、抗寒能力差的兔眼藍莓和南高叢藍莓,適宜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發展;可抗一25℃冬季低溫的北高叢藍莓,適宜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栽培;而抗寒力極強(可抗一40℃以下低溫)的半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則適宜于中國東北、內蒙古北部以及新疆天山地區培植。

  據吉林農業大學多年從事小漿果研究的李亞東教授介紹,藍莓作為中國新興的果樹樹種,在國內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能製造較高的經濟效益。藍莓生產是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它作為鮮果生產時,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必須人工採收。然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所崇尚的廉價的機器作業派不上用場,只能雇用昂貴的勞動力。

  據瞭解,一個熟練工人,每小時採果約5公斤,就需支付6--8美元,而每公斤藍莓採收費則高達1‧2~1.8美元。如此昂貴的勞動力支付,使藍莓在國際市場上作為一種高價位的高檔果品供應市場。據統計,在美國大量收購價格為2.5~4.0美元/公斤,市場零售價格高達10美元/公斤;在日本市場上,藍莓只有20%的富有階層才能消費,從美國進口鮮果售價在8~15美元/公斤;在香港市場,從美國進口藍莓鮮果售價高達120港幣/公斤。雖說是"物以稀為貴",但如此天價不禁令那些想嘗嘗鮮的人們望而卻步。而中國恰好可以發揮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以低成本、優質的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打破亞洲栽培籃莓國家的單一性,減少亞洲市場的進口量。隨著中國加入WTO,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將會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李教授說,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對水果市場多樣化的要求提高了,對營養保鍵天然果品的認識也加深了,使藍莓果品在中國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我們可以粗略的計算一下,藍莓栽培若定植3年生大苗,當年即可結果,定植第二年即可豐產。一般畝產1500~2000公斤左右。如按國際市場4.0美元/公斤計算,產值為6000~8000美元。即使按東北長白山區野生藍莓收購價平均5--8元人民幣/公斤計算,畝產值仍可達7500~16000元。

  為配合藍莓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吉林農業大學小漿果研究所從1983年開始,從美國、德國、芬蘭、加拿大、波蘭等國引種。到2001年,共引入兔眼藍莓、南高叢藍莓、北高叢藍莓、半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優良品種70餘個,篩選出了適宜中國南北各地栽培的藍莓優良品種15個。在國內率先解決了藍莓組培脫毒育苗技術難題,以及相關的豐產、優質綜合栽培技術。並與公司合作,在中國率先建立了大果鮮食藍莓大面積生產基地和加工藍莓大面積生產基地。依靠這兩個基地為示範,以龍頭企業為依託,採取公司十農戶的生產模式,帶動了中國藍莓產業的迅速發展,形成一個名優稀特果品產業。
來源於2001年10月9日《農民日報》





中國農業信息網 提供http://www.agri.org.cn/
兩岸農業商務網 彙編http://www.2to1agri.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兩岸農業商務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