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智庫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農業智庫 > 其他
轉Bt基因抗蟲棉病蟲害防治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轉Bt基因抗蟲棉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將蘇雲金桿菌(簡稱Bt)的殺蟲蛋白基因導入棉花植株體內而培育出來的棉花新品種。由於轉Bt基因抗蟲棉自身能產生殺蟲蛋白,對棉鈴蟲等鱗翅目害蟲有較好的抗性,減少了化學農藥的用量和使用次數,降低了植棉成本,減少了農藥對農田生態系統的破壞,受到了普遍歡迎。
但是,由幹轉Bt基因抗蟲棉品種繁多,不同品種之間抗蟲性差異較大,加之宣傳誤導,棉農認為"抗蟲棉"就是"無蟲棉",不需要用藥防治,結果導致部分抗蟲棉抗性差、棉鈴蟲發生較重、非靶標害蟲嚴重發生的現象。針對抗蟲棉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現將抗蟲棉的特性、存在的問題及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簡述如下。
抗蟲棉的特性:
1、抗蟲機理:轉Bt基因抗蟲棉在棉花整個生長季節都能不斷產生殺蟲蛋白,這種殺蟲蛋白遍佈植株各個部位,棉鈴蟲等鱗翅目害蟲取食抗蟲棉後,其消化系統受到破壞而不能取食,全身軟腐,最終死亡。另外,抗蟲棉還能產生多種令害蟲討厭和難受的氣味,可以免受或減輕害蟲的危害。
2、抗蟲範圍及效果:轉Bt基因抗蟲棉對棉鈴蟲、紅鈴蟲、玉米螟、造橋蟲等鱗翅目害蟲具有較好的抗性。對棉田其他害蟲、病害、雜草均無抗性。對二代棉鈴蟲的抗蟲效果較好,對三、四代棉鈴蟲的抗蟲效果明顯降低,發生量大時必須採取藥劑防治才能控制其危害。
3、對棉田生態系統的影響:轉Bt基因抗蟲棉由於用藥時間推遲,用藥次數和用量減少,對天敵的殺傷作用減小了,有利於棉田天敵群落的建立和自然控制作用的發揮,減輕了害蟲的為害。
轉Bt基因抗蟲棉存在的問題:
1、品種繁多、市場混亂,不同品種抗蟲性差異大。由於轉Bt基因抗蟲棉對棉鈴蟲有較好的抗性,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棉種需求量猛增。許多不具備制種能力的單位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致使假冒偽劣抗蟲棉事件時有發生。
2、棉鈴蟲對轉Bt基因抗蟲棉也能產生抗性。由於轉Bt基因抗蟲棉並未把Bt菌的幾種殺蟲蛋白基因都轉入植株體內,因此,棉鈴蟲對抗蟲棉的抗性上升速度明顯高於對Bt殺蟲劑的抗性上升速度。目前生產上種植的抗蟲棉多為轉單基因抗蟲棉,棉鈴蟲比較容易產生抗性。而轉雙基因抗蟲棉棉鈴蟲產生抗性的風險要小得多。
3、轉Bt基因抗蟲棉在棉花不同生育期對棉鈴蟲的抗性差異較大。研究結果表明,轉Bt基因抗蟲棉在棉花生長前期即苗期和蕾期,殺蟲蛋白基因量較高,對棉鈴蟲的抗性強。因此,轉Bt基因抗蟲棉對二代棉鈴蟲控制效果較好,一般發生年份不需要進行防治;對三、四代棉鈴蟲的控制效果較弱,必須加強監測並酌情開展藥劑防治。另外在高溫乾旱的條件下,轉Bt基因抗蟲棉體內殺蟲蛋白基因量低,抗蟲效果不明顯。
4、轉Bt基因抗蟲棉並不是無蟲棉。轉Bt基因抗蟲棉僅對棉鈴蟲、紅鈴蟲、造橋蟲、玉米螟等鱗翅目害蟲具有抗性,對棉蚜、棉葉 、棉薊馬、棉盲虫春、葉蟬、白粉虱等刺吸式害蟲不僅沒有抗性,反而有利於其嚴重發生。
轉Bt基因抗蟲棉田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措施:轉Bt基因抗蟲棉的病蟲草害防治應從棉田生態系統的整體出發,協調運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措施,將病蟲草造成的危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之下。
1、播種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在播種前進行種子包衣或藥劑綜合拌種,防治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蟲。
2、苗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以防治苗蚜、棉薊馬、地下害蟲、枯萎病、雜草為主。棉苗移栽時,可穴施或溝施鐵滅克、口夫喃丹、甲拌磷顆粒劑防治地下害蟲,兼治苗蚜,棉葉 、薊馬等。地膜覆蓋棉田,可在整壟後覆膜前噴灑都爾、禾耐斯、乙草胺等除草劑防除苗期雜草。在枯、黃萎病重發區,可在棉苗發病初期,用施特靈、廣枯靈等噴霧加灌根防治。
3、花蕾期(6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該期防治的重點是刺吸性害蟲(棉蚜、棉葉 、棉盲虫春、棉葉蟬、白粉虱)、三代棉鈴蟲、甜菜夜蛾、枯萎病、黃萎病、雜草等。防治棉葉 可用0.9%蟲克乳油3000倍液或15%掃 淨乳油2000倍液噴霧。
4、鈴期(8月中旬至9月下旬):以防治四代棉鈴蟲、甜菜夜蛾和部分刺吸性害蟲、鈴病(棉鈴疫病、紅腐病、紅粉病、炭疽病)為主。後期轉Bt基因抗蟲棉抗蟲性減弱,四代棉鈴蟲發生量大時必須進行防治,可採用人工釋放赤眼蜂或噴施NPV病毒製劑進行生物防治,必要時使用複配化學農藥。
棉花生長後期,由於棉株高大,天氣炎熱,害蟲在棉株上分散危害,施藥時要增大噴藥液量。注意輪換用藥、混合用藥,後期儘量不要使用菊酯類農藥,以免來年的棉鈴蟲、蚜蟲等害蟲抗藥性增強。
來源於2002年4月12日《農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