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農業信息

農業智庫

線上展覽

農業商務 市場行情 農業名錄 入口網站
 
 
 您好  農業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農業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農業智庫 > 水產漁業 > 養殖管理

如何提高水產養殖效益


資料來源:中農網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1.改變傳統的水產養殖模式,保證水產品均衡上市。

  一是改變魚種的投放結構。首先,根據輪捕輪放的要求,每年冬季投放一定比例接近上市規格的魚種,以便能夠在水產品銷售旺季投入市場;其次,按大品種以小規格上市、小品種以大規格上市的要求,投放不同規格的魚種;再次,增加草魚、鯿魚和鯽魚的投放量,減少鯉魚、鰱魚、鱅魚的投放量。

  二是囤養成魚。冬季成魚池乾池後,將一部分成魚囤養在魚種池內,春天再上市銷售。

  三是在池塘中設置網箱。將平時捕獲的鮮活特種水產品放入網箱中暫養,當市場價格升高時可隨時捕起上市。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靈活使用以上幾種方法,保證全年都有鮮活水產品供應,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2.優化水產養殖品種結構,推廣名特優新水產養殖品種的養殖。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消費者對水產品的需求出現了兩大特點:

  一是對高質量的水產品需求量增加,
  二是由季節性需求轉變為常年需求。

  因此,以市場為導向優化水產養殖品種結構、推廣名特優新水產養殖品種的養殖是適應市場供求關係變化、提高水產養殖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一是開發利用好現有的水產養殖品種(如鯉魚、鯽魚、武昌魚等)。
  二是引進水產養殖新品種(如羅非魚、黃顙魚、鮎魚、鱘魚、淡水白鯧、羅氏沼蝦等)。
  三是對養殖周期長、市場價格高、深受群衆青睞的水產養殖品種(如野生鼈、黃鱔等),可因地制宜發展,逐步形成規模化生產。

3.開闢飼料資源,降低飼料成本。飼料成本占整個水產養殖成本的70%左右,廣泛開闢飼料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是提高水產養殖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一是種草養魚。
  二是漁牧結合。根據養魚用肥的需要,保持適度的養豬、養禽規模,採取魚畜結合、魚禽結合等綜合養殖模式,逐步建立起良性生態迴圈。這樣,既能增加水產品產量又能節糧降本,大大提高水產養殖的綜合經濟效益。
  三是推廣配合飼料養魚,縮短水產養殖周期,達到高產高效的生產目的。

4.魚類病害的綜合防治。 近年來,暴發性魚病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根據魚病發生的特點,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常抓不懈”的原則,實行生態防治和藥物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病措施,這對控制魚病發生、降低養殖成本、提高水產品品質和養殖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改過去的魚種春放為魚種冬放,使池魚提早進入正常生長期,增強其抗病力。
  二是科學投餌、施肥。少施、勤施肥料,保持水質肥、活、嫩、爽。
  三是重視藥物防治。在魚種放養前要對魚種進行消毒處理,防止病原體進入池塘。在魚病流行季節用藥物定期對水體進行消毒,以預防魚病的發生。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兩岸農業商務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