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恢復和保護被破壞的海洋漁業生態環境,廣東省規劃從今年至2010年,在南海廣東水域興建12個重點人工魚礁區域,礁區建設總面積為80000公頃。
廣東擁有大陸海岸線3368.1公里,是我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海洋漁業產量、產值一直位居全國前列,無論漁業資源總量和生物多樣性以及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的種類都占明顯優勢。但近年來,由於人們對海洋資源出現捕撈過度,加上近岸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平衡,導致海洋生物資源嚴重衰退。
建立人工魚礁恢復和保護被破壞的漁業生態環境。人工魚礁是利用經過環保處理後的廢舊漁船、廢舊汽車、輪胎等廢物為礁體,經科學選點沈放在選定的海域中,形成人工生態系統,為魚類造窩使其正常地繁衍生息。
經有關專家評估,廣東沿海營造人工魚礁有4大效應:
一是能改善海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開發漁業資源;
二是開發廢舊漁船等社會垃圾資源,變廢為寶;
三是發展人工魚礁與發展海上觀光旅遊業相結合,形成新興的休閒漁業,為沿海旅遊業增加新亮點,並解決剩餘漁民勞動力出路;
四是建設人工魚礁過程也是對全社會、特別是對漁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教育的過程。
作為首期營造人工魚礁試點的廣東陽江市雙山島附近水域,最近經南海水產研究所等專家進行的效果考察評估證明,該人工魚礁已產生初步效果;試捕魚類品種多達40多種,其中經濟魚類比例高達50%。
<種植業信息網>
中國農業信息網 提供
兩岸農業商務網 彙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