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農業信息

農業智庫

線上展覽

農業商務 市場行情 農業名錄 入口網站
 
 
 您好  農業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農業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農業智庫 > 畜禽動物 > 養殖管理

家雞野養技術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家雞野養即利用草山草坡、果園林地、庫壩河灘等天然的青飼料和昆蟲、蚯蚓等動物性飼料庫這一資源優勢,且隔離條件好,疾病發生少,成活率高,投資少,利用中國土雞好動活潑、覓食力強的特性,從大自然獲得所需要的部分青飼料和蛋白質飼料降低了飼養成本,又使家雞具有了野味,現將家雞野養技術簡介如下。

  一、品種選擇中國的優質土雞,如桃源雞、仙居雞、固始雞、肖山雞、莊河雞、三黃雞、清遠麻雞、杏花雞等,具有體型小,毛色美觀,活潑好動,耐粗飼,抗病力強的特點,適於放養。而且產蛋率高,蛋的品質好,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可口,深受食客和養雞戶的喜愛。

  二、棚舍的搭建

(一)場址的選擇 場址應選在避風向陽,地勢較平坦,不積水的草山草坡,旁邊應有樹林或果園,以便雞群在太陽猛烈時到樹蔭下乘涼,還要有一片比較開闊的地帶,最好有青草、沙粒,讓雞自由的棲息和啄食。

(二)搭棚方法 一般棚寬4~5米,長7~9米,中間高度1.7~1.8米,兩側高0.8~0.9米。覆蓋層通常用3層,由內向外先用油氈蓋第1層,以擋住陽光的直射;第2層蓋稻草,以防水蒸氣落入雞棚內;最上一層蓋薄膜防水保溫,在棚頂的兩側及一頭用沙土磚石把薄膜油氈壓住,棚的另一頭開一個出口,以利飼養人員及雞群出入,也便於通風換氣。對棚的主要支架用鐵絲分四個方向拉牢,以防暴風雨把大棚掀翻。

(三)清棚和消毒 對迴圈生產,若需利用舊棚,每一批肉雞出欄以後,應對雞棚進行徹底清掃,將糞便、墊草、剩料分別清理出去,更換地面表層土,清洗工具。最好利用新棚,無污染的草山草坡,實行遊牧飼養。對棚內土面及用具先用3%~5%的來蘇爾水溶液進行噴霧和浸泡消毒,然後再進行薰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25毫升福馬林加12.5克高錳酸鉀。原飼養過雞的草山草坡也應先在地面上撒1層熟石灰,然後進行噴灑消毒。

(四)鋪設墊草 為了保暖,通常需鋪些墊料。墊料要求新鮮無污染,鬆軟,乾燥,吸水性強,長短粗細適中,種類有鋸屑、小刨花、稻草、穀殼等,可以混合使用。使用前應將墊料曝曬,發現發黴墊草應當挑出。鋪設厚度以3~5釐米為宜。但要平整,距離熱源最少10釐米以上,以防火災發生。

  三、雞群的飼養管理

(一)雛雞的飼養管理

1. 適時飲水與開食:雛雞進入育雛室後,讓雛雞休息半小時至1小時,便可以餵水。一般餵水先於餵料,但亦可同時進行,因為餵料也可促它飲水,水的溫度以32℃左右為宜,水不要太熱,更不可飲冷水,頭2天可飲用高錳酸鉀溶液。飲用稀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有利於消炎、殺菌,預防雛雞白痢病。雛雞飲水後,能迅速排出胎糞,既可促進雛雞的新陳代謝,也可刺激食欲。一般開飲後即可開食。開食時可用碎米或玉米粉。目前常用小雞配合顆粒料開食,亦可餵雛雞料。把開食飼料撒於鋪在墊料上的紙面上或淺顏色的塑膠布上,讓雛雞自由採食。

  雛雞的消化力較差故必須餵給容易消化、營養全面的飼料。雛雞相對增重快,新陳代謝旺盛,要少量多餐。雛雞出殼2天後,食欲旺盛,此時餵料要定時、定量。餵飼時,每次不要讓雛雞吃得太飽,但又切忌讓雞受餓,一般以餵八成飽為宜。吃得過飽,會引起消化不良;飼餵不足,又會影響雛雞的生長發育,甚至會引起啄食惡癖。每餐餵八成飽,可保持雛雞旺盛的食欲。每次餵料量以15~20分鐘吃完為宜。

2. 適宜的環境溫度與濕度:育雛成敗的關鍵之一是能否給予雛雞適宜的溫度。雛雞出殼時,孵化房的溫度為37.5℃,雛雞從孵化房轉到育雛室後,溫度不宜相差過大。出殼雛雞,絨毛疏而短,禦寒能力低,雛雞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健全,體溫調節功能差;同時,雛雞的食量較少,由吃入的飼料轉化成的熱能,難於維持體溫的恒定,尤其是寒冷季節更是如此。故此必須給予雛雞適宜的環境溫度。溫度對雛雞的體溫調節、採食、運動以及對飼料的消化吸收都關系極大。如果溫度過高,雛雞代謝機能受到障礙,食欲減退,體內水分大量散失,會造成生理機能失調,影響生長發育,體質衰弱,以致死亡率增加。同時溫度過高,還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引起啄肛惡癖。如果溫度過低,雛雞受涼就會相互擠壓(俗稱紮堆),因互相踩踏堆壓而造成傷亡。此外溫度過低,也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引起感冒、拉稀,誘發白痢病。所以,溫度過高、過低對雛雞都是不利的。

  雛雞適宜的溫度以育雛器下的溫度為例:1~2日齡時是34~35℃;3~7日齡是32~34℃;第2週為30~28℃; 第3週為28~26℃。育雛期在冬春季每週下降2℃,夏秋季每週下降3℃,降至21℃為止。

  雛雞對濕度的要求,第1週相對濕度在70%~75%,第2週下降到60%,第3週以後儘量保持在55%~60%的水平上。濕度過大,有利於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容易誘發球蟲病,要勤換墊料,並加強通風換氣;濕度過小,即太乾燥,使雛雞呼吸加快,體內的水分隨呼吸而大量散發,腹內剩餘蛋黃吸收不良,影響雛雞的發育,可用水盆盛水,讓其自然蒸發,達到增濕的目的。

3.注意分群,加強巡查:強弱病雛分群飼養要經常進行,檢查弱雛最好在早晨第1次餵食的時候,弱雛易被擠出來,即捉出分群。對那些患病較重的雛雞立即淘汰。經常地、有目的地巡查雞群,及時發現問題,做好細緻的護理工作,是獲得優良育雛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意義主要有三點:

  一是通過觀察雛雞食欲,瞭解飼料的適口性和投餵量,分析飼料的配合是否得當,飼料有否發黴變質,進行及時的調整,並及時發現雛雞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
  二是能及時從雛雞的飲食精神狀態、活動狀態、糞便狀態中發現和診治疾病;
  三是及時發現意外,如停電或保溫燈泡壞了,或電源燒著了附著物,雞群發生啄食癖,其他侵擾雞群的獸害、鼠害等,以便及時處理,減少雞隻死亡。

(二)生長期的飼養管理 此期的特點是雞隻生長速度快,食欲旺盛,採食量不斷增加。這時主要形成骨架和內臟。飼養目的是使雞體得到充分的發育和羽毛豐滿,為後期的育肥打下基礎。飼養方式以放牧結合補飼。一般應注意以下兩點:

1. 公母分群飼養:一般公雛羽毛長得較慢,易受環境的影響,爭鬥性也強,同時對蛋白質及其中的賴氨酸等的利用率較高,因而增重快,飼料效率高。此外,公雞個體壯,競食能力強,而母雞由於內分泌激素方面的差異,沈積脂肪能力強,因而增重慢,飼料效率差。公母分養,各自在適當的日齡上市,便於實行適宜於不同性別的飼養管理制度,有利於提高整齊度,降低殘次品率。生長期全期採用定時飼餵補飼,把飼料放在料桶內或直接撒在地上,早晚各1次,吃淨吃飽為止。

2. 驅蟲:一般放牧20~30天後,就要進行第1次驅蟲,相隔20~30天再進行第2次驅蟲。驅蟲主要是指驅除體內寄生蟲,如蛔蟲、條蟲等。可使用驅蛔靈,左旋咪唑或丙硫苯咪唑。第1次驅蟲每隻雞用驅蛔靈半片。第2次驅蟲每隻中雞用驅蛔靈1片。可在晚上直接口服或晚餐時把藥片研成粉料,先用少量飼料拌勻,然後再與晚餐的全部飼料拌勻進行餵飼。一定要仔細將藥物與飼料拌得均勻,否則容易產生藥物中毒。第2天早晨要檢查雞糞,看看是否有蟲體排出,然後要把雞糞清除乾淨,以防雞隻啄食蟲體。如發現雞糞裏有成蟲,次日晚餐可以同等藥量驅蟲1次,以求徹底將蟲驅除。

(三)育肥期的飼養管理 即10週齡後到上市的時期。此期的飼養要點是促進雞體內脂肪的沈積,增加肉雞的肥度,改善肉質和羽毛的光澤度。做到適時上市。在飼養管理上應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隨著肉雞的日齡增加,體內增長的主要組織與中雞階段有很大差別,由長骨骼、內臟、羽毛到長肉和沈積脂肪。肉雞沈積適度的脂肪可改善雞的肉質,提高商品屠體外觀的美感。因此,此期一般應提高日糧的代謝能,相對降低蛋白質含量,肉雞育肥期的能量水平一般要求達到12.54兆焦/公斤,粗蛋白在15%左右即可。為了達到這個水平,往往需增加動物性脂肪。

  二是育肥期採用放牧育肥的,一方面可以讓雞採食大自然的昆蟲及樹葉、草根等,節約飼料;另一方面可以增強群體的體質,提高雞的肉質風味,使上市雞的外觀、肉質更適應消費者的要求。但在進入育肥期應減少雞的活動範圍,相應地縮小活動場地,目的是減少雞的運動,利於育肥。

  三是重視殺蟲、滅鼠和清潔消毒工作。老鼠既偷吃飼料、驚擾雞群,又是疾病傳播的媒介。蒼蠅、蚊子也是傳播病源的媒介。所以要求每月毒殺老鼠2~3次(要注意收回毒鼠、藥物)。要經常施藥噴殺蚊子、蒼蠅,育肥期間,棚舍內外環境,飼槽、工具要經常清潔和消毒,以防引入病原,要特別注意禽出發生,要有針對性地做好藥物的預防工作,提高育肥雞的成活率。

  四、提高上市雞銷售價格的技術措施

(一)保證上市雞色澤的措施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人對雞皮顏色喜歡程度不一樣,歐洲人喜歡雞皮金黃色,美洲人喜歡乳白色,中國大多數人喜歡雞皮具有黃色。為了保證上市雞的外觀顏色可以採取以下幾點措施:

(1)不選養雜毛雞如黑毛雞、青黑嘴雞。
(2)在肉用雞飼養後期,應餵黃玉米或添加黃色素飼料,使屠體顯黃色。
(3)在飼養後期,出欄抓雞、運輸途中、屠宰時都要注意防止碰撞、擠壓,以免造成血管破裂,皮下淤血影響皮色。

(二)儘早出欄保證肉的質量 越是飼養周期短,達到出欄體重時,每增重1公斤耗料越省,越合算。肉質也隨著日齡的增加,細嫩多汁的程度也越來越差。另外在飼養後期,屠宰或上市前10天停止飼餵能影響雞肉味道的藥物或飼料。
〈北京市城鄉經濟信息中心提供〉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兩岸農業商務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