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智庫
|
![](/apagri/images/recommend.gif)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農業智庫 > 藥用動植物
中草藥黃耆的種植管理技術
![](/apagri/images/blk.gif)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apagri/images/blk.gif)
黃耆是以根入藥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歷年667平方米產400~500公斤,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屬於豆科黃耆屬,別名:綿黃耆,膜莢黃耆。株高40~70釐米左右。葉為羽狀複葉,互生小葉片橢圓形或長圓形,總狀花序,生於莖和分枝的頂端,花冠碟形,淡黃色。莢果半圓形,黃褐色,梢木質化,不易折斷。黃耆的適應性很強,一般土壤都能種植,耐旱、耐寒,能在田間越冬,但怕積水,忌重茬。
(一)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選擇適宜的中性或微鹼性沙質土壤或面沙土地塊。耕作時,要深耕30~40釐米,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圈肥4000公斤,磷酸二氨25公斤或磷肥50公斤,有條件的可用餅肥50公斤,將肥料翻入土中,耙平後開溝送水,使土壤沈實,稍乾後再整平,準備播種。
2、種子處理 播種前採用開水催芽法。即把種子放在開水中,攪拌一分鐘,立即加冷水調節水溫至40,浸泡兩小時,將水倒出,用濕布蓋好,悶12小時,待種子膨漲或外皮破裂時即可播種。
3、播種
(1)播種期。春播在春分至清明節,夏播在夏至前後,秋播當年不出苗。
(2)播種量。每667平方米1.5~2公斤。
(3)播種深度。按行距22釐米,開3釐米深的淺溝,將種子撒在溝內,覆土稍鎮壓即可。
4、田間管理 播種後出苗前,天不乾旱,畦間濕潤,一般不用澆水,幼苗4~5片葉時,進行間苗,苗高10釐米時,按株距8~10釐米左右定苗,依地力的不同,種植密度以控制在667平方米2.55~3.5萬為宜。定苗後一般不澆水,保持地面稍乾,土壤疏鬆,以利於根向下生長。每年5、6、9月澆水3次,根據土壤肥力進行追肥,如果土壤貧瘠,基肥又不足,追肥時間以苗期、初花期兩次追肥。如果土壤肥力較高,基肥又足,可在初花期追肥。總追肥量尿素15公斤,發酵餅肥50公斤。
(二)病蟲雜草防治
1、白粉病 6~8月份白粉病發生期可採用20%粉鏽寧粉劑,20%代世高,70%甲基托布津,70%代森錳鋅等殺菌劑500~800倍液噴霧進行防治。7~10天1次,連噴2~3次。
2、紅根病 黃耆整個生育期發生,可用55%敵克松灌根,歐亞抗枯霸、32%克菌,25.9%紫光007等殺菌劑500~800倍液噴霧進行防治,7~10天防治1次連防2~3次。
3、豆莢螟、棉鈴蟲 可用0.2%阿維蟲清乳劑40%瑞田1號,25%科鋒殺蟲星,20%殺蟲王等殺蟲劑1000--1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4、雜草 防治苗期的雜草可用48%氟樂靈乳油,每667平方米0.1公斤,對水30公斤進行噴霧防治禾本科雜草。
(三)收穫加工
1、採集種子 夏秋當果莢成熟下垂,種子變為棕褐色時採收,隨熟隨採,否則種子散落地下,果莢採回後,曬乾脫粒,除去雜質癟粒、蟲蛀粒,裝罎子或布口袋保存,不能裝在塑膠袋內,以免影響發芽率。
2、根部加工 種植2~3年後的寒露至霜降,地上莖葉枯萎時刨收,將根細心挖出,抖去泥土,曬乾,捆成小把入藥。
〈來源: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