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用資源。近年來山東省威海市人工栽培黃耆技術發展迅速,已成為本地丘陵山區發展高效農業、提高農民收入的好專案。
下面談一下黃耆栽培的關鍵技術措施:
一、深耕細耙,增施有機肥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滲水力強的砂質壤土,冬前深翻50cm以上,以打破原來的土壤層次,加深活土層,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培創有利於根部伸展的土壤基礎。地翻好後,耙成公路形,地周圍挖好排水溝,以防存水爛根。注意前茬以地瓜、蘿蔔玉米為好,不選豆茬地、花生地。畝施優質圈肥10000kg、複合肥100kg,結合深翻,施入底層。
二、選用優良品種,進行種子處理選用優質高產多倍體新品系--文黃11,該品種地上分枝少,地下根條肥大,條直,側根少,須毛少,產量高,幹品畝?664kg。黃耆種子外被有果膠質角質層,吸水力差,5小時吸水膨脹僅達10%左右,發芽率低且不整齊,故播前應進行種子處理。方法是:將乾種子對上種子量2/3的乾細砂(砂粒小於種子),在石碾上壓60-70圈,邊壓邊翻動,使其碾壓均勻,碾至種皮由棕黑色變暗。經此處理後,再浸種5小時,其吸水膨脹率達90%以上。用水淘出已吸水膨脹的種子,直接播種。
三、淺播覆土,順壟推壓黃耆春播、冬播均可,本地以3月底至4月初為宜。在整好的地裏,按行距33cm的距離,開2cm深的淺溝,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於溝內,覆土2cm,然後順播種壟用鋤推壓一遍。每畝用種不超過lkg,吸水膨脹種子不超過2kg。
四、適時間定苗,適當澆水,及早摘蕾打心當黃耆幼苗高7cm左右,複葉3--4片時,進行間苗;苗高10cm左右時定苗,株距10-13cm。黃耆耐乾旱,一般不需澆水,若遇特殊乾旱,可適當澆水。雨季濕度大時,根向下生長緩慢,易爛根,應及時排水。開花結實會消耗養分,影響根的質量,故商品田應及時摘除花蕾,並打去即將成為花序的頂心,促使養分向根部供應轉移。
五、抓好病蟲害防治危害黃耆的害蟲有蒙古灰象甲、金龜子、網目擬地甲、種蠅、蚜蟲、豆莢螟等。對前三者,可用敵百蟲、花生餅、水按0.1:2:2的比例配成毒餌於晴天早上撒於地面或排水溝防治。種蠅以幼蟲在土中鑽蛀黃耆幼苗根部危害,可用80%的樂果乳劑1000倍液,澆灌受害株根莖周圍。蚜蟲,用40%樂果乳油1500倍液噴霧,效果較好。豆莢螟於6月中旬至9月下旬發生,成蟲在黃耆嫩莢或花苞上產卵,孵化出幼蟲即蛀入莢內食害種子,食完一莢轉入另一莢,可在成蟲期傍晚噴50%敵敵畏1000倍液毒殺成蟲,或在幼蟲初孵化期噴殺蟲眯800倍液,毒殺幼蟲。危害黃耆的病害主要是白粉病、紫紋羽病。植株生長茂密、通風透光不良的地塊易發生白粉病,受害葉片和莢果表面有白色粉狀斑,造成早期落葉或整株枯萎,由於其病菌在寄主殘體上越冬,故清園處理病殘株是
一個非常重要的農業防治措施。
此外,發病初期噴波美2°石硫合劑,有一定防治作用。紫紋羽病多發生於高溫多濕、地下水位高、土質粘重的地塊,發病後,植株地上部分自下而上發黃脫落,最後整株枯萎死亡。可用5%石灰乳澆灌病穴或在病穴四周撒施石灰粉,以防蔓延。
六、適時採收黃耆播種後3-4年即可採收,但質量不及5-6年生的好。本地一般於立冬期間採收,收時將地上部割掉,在畦的一邊開溝,將根刨出,曬乾備用。注意,不要將根折斷。
〈種植業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