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信息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農業信息 > 大陸新聞
2018年農資打假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1.25億元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提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問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下發的《關於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首次從中央和國家層面全面部署這項戰略任務。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關鍵看2.3億承包耕地的小農戶能不能融入現代化,中國的鄉村振興,重點在於2.6億小農戶能不能振興。《意見》立足國情,立足現實,高瞻遠矚,提出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前瞻性的方針政策和實施措施,具有很強的指導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意見》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貫徹落實扶持引導小農戶政策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共同作為農村基層工作的重要方面,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放等各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齊頭並進,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並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配合,完善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這無疑是“服務小農戶、提高小農戶、富裕小農戶”,“促進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轉變”的福音。
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農村而言,必須做好兩篇大文章,一是市場經濟背景下公有製的實現形式。馬克思創立了社會主義公有製理論,在傳統觀念裡,公有製就是計劃經濟,私有製就是市場經濟。鄧小平同志說,市場經濟是人類共同的文明,社會主義也可以使用,我們由此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樣的背景下,鄉村里的公有製實現形式的道路該怎麼走,各地湧現出多方法多路徑多形式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二是公有製背景下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的有機銜接。中國是一個小農戶大國,在人類長達幾千年的農業文明時代,中華民族一直是人類文明的引領者,靠的就是小農戶這個經營主體。今天,二億多小農戶保障著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農產品供給。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小農戶還將依然是我國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這是中國特殊的基本國情。
與西方私有製背景下人少地多的大農不同,經營成千上萬畝土地的家庭農場,靠的是廣泛建立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實現與農業現代化的對接。與日本等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私有製背景下人多地少的小農也不一樣,一家一戶不足百畝的小農,靠的是發展從搖籃到墳墓全程包攬的綜合性服務組織實現與農業現代化的對接。社會主義公有製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理論基礎,在這一理論基礎上,要實現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的有效對接、有機銜接,需要探索第三條道路,這個第三條道路的核心應該是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力量有機協作、各盡其能、共同發力。社會主義公有製的製度優勢就在於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再加上黨的權威領導,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銜接只要擺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問題就不難解決。但需要注意把握的是,政府市場社會這個三位一體必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互相配合,又相互制衡,政府決不能包打天下。小農戶種什麼、養什麼由市場決定;小農戶需要服務,分清哪些該政府做、哪些該社會做、哪些該自己做,越俎代庖,適得其反。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現代意識、現代思維、現代技術、現代管理、現代設施、現代金融、現代人才、現代服務、現代裝備等一系列現代元素,以及這些元素之間的關係。同時,農業現代化,農業是本體,農民是主體,農村是載體,農業要實現現代化,必須讓農業經營的主體農民和農業生產的載體農村同時現代化,農業才能現代化起來。要使小農戶這麼一個微觀群體與如此龐大復雜的系統實現有效對接,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更何況我國有2.3億承包農戶,美國約230萬個家庭農場,英國約23萬個家庭農場,就農業經營主體而言,我們是美國的100倍,是英國的1000倍。我們與這兩個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相比,在銜接的客觀條件和能力水平等方面也還有很多差距。有機銜接,任重道遠。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今天之於昨天是現代,明天之於今天是現代,在高新科技發展“時新分異”、甚至“分新秒異”的當今時代,需要不斷與時俱進,吸收最新科技營養。四十年前,有人告訴我們四十年後每個家庭都將擁有可以掛在牆上的彩電,我們會認為那是神話故事。三十年前,有人告訴農民三十年後可以用一部巴掌大的手機種田,手機就是農具,澆水施肥、耕種收割一鍵搞定,而且還能面對面的視頻聊天,農民會認為那是科幻故事。這些今天都已成為現實。農業現代化是與時代發展相同步的,需要不斷充實人類發明創造的最新成果。但值得高度關注的是,2018年有關調查顯示,我國尚有5.88億人從不上網,這個群體主要集中在鄉村,現代與傳統在鄉村出現斷崖式落差,新挑戰正在眼前。
公有製背景下,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的有機銜接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實踐,無成規可循,無成例可鑑,需要不斷開拓、深入探索。這其中,小農戶既是直接受益者,又是親自實踐者;既是被動接受者,又是主動創造者,充分激發小農戶的積極性,激勵小農戶的主動性,激活小農戶的創造性尤其重要。
(作者係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農經學會副會長、博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