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農業信息

農業智庫

線上展覽

農業商務 市場行情 農業名錄 入口網站
 
 
 您好  農業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專題報導

從休閒農業關懷農情、享受閒情


資料來源:農政與農情   所屬地區:台灣

壹、前言
  實施周休2日以來,休閒的時間變多了,生活的步調也因此有了些許改變。

  尤其政府近年來積極輔導休閒農業的發展,使得休閒活動的型態從過去只在家種花、蒔草或登山、游水、看閒書、練書法、喝下午茶、參加廟會、釣魚、泡湯...,或吃飽、睡飽、看飽(電視或電影)等,改為參與農業活動,體驗農業之美,享受這都會所欠缺的農情與閒情。總之,如果能夠有計畫的安排休閒活動,週休2日將帶給你無窮的樂趣,值得期待,否則,它可能只是一段無聊的時間,平白浪費,實在可惜。

  根據歐美日紐澳等先進國家發展休閒農業的經驗顯示,休閒農業的存在是象徵一個有餘暇又富裕的社會。近年來我國國民平均所得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由於科技資訊進步,大量取代原有勞力,使每人每週工作時間逐漸減少,國人則是有更多、更長的時間從事休閒活動或渡假觀光,此種趨勢更有助於休閒農業的發展。尤其生活在工商業社會裡,忙碌、緊張、壓力、倦怠、焦慮等情緒總是跟隨著每一個人,在許多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他嚮往的桃花源,帶領他走出生活中的黑暗寂寥。走出戶外,享受清風拂面、朗月照人的閒情固然美矣;而走入農漁村,體驗純樸山水景緻,採果嚐鮮,關心民間疾苦,誰曰不宜?只要善用時間,並且調整好自己的心情,可以從工作中享受休閒時光,從休閒農業裡找到富有濃厚鄉村味的真正自由與快樂。

貳、休閒的意義
  亞里斯多德說「我們工作,是為了得享休閒。」,牛津英語大詞典解釋「休閒」為「一段一個人可以隨心所欲消磨的時光。」換言之就是一段「自由」的時光。「休閒」一詞通常用來詮釋三件不同的事情:第一是指容許做某些事。第二是指容許做任何事。第三是指容許什麼事情都不做(這也許是最難能可貴的)。現代社會提供了許多休閒的機會,休閒也是一個人追求個人性的機會,是一個做做私人白日夢的機會,可以讓人免於成規習俗的羈絆、免於操勞的需要,讓人享受到「什麼事情都不做」的自由。一些心理學家則擔心,普遍休閒只會帶來普遍的無聊,但樂觀主義者卻不以為然,認為普遍休閒可以帶來自我提升和接受成人教育的機會,也會使得創造性藝術繁花盛放。亞里斯多德認為人生目的是快樂,而休閒則是要達到這種目的的必要狀態。我們工作,是為了得享休閒,一如我們參與戰爭,是為了得享和平。

  英國歷史學家馬魯斯把「休閒」定義為「一種自由活動,人們之所以參與是出於自己的目的,不管這目的為何」,最真切的休閒就是有自由,什麼都不做。重點不是哪一天放假,而是個人是不是其休閒的主人。商業所帶來的與其說是休閒的商業化,不如說是讓人們發現休閒。從18世紀出現雜誌、咖啡館和音樂廳開始,到後來職業運動比賽和假日出遊的蓬勃,都見證了個人休閒這種現代觀念是與休閒產業同時出現的。讓兩天制周末得以落實的並不是利他主義或激進行動,而是爆發於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大家認為縮短工時是緩和高失業率的方法─每個人都做少一點,那就會有更多人有工可做。而打從人類住進都市的一開始,就有了「在鄉村擁有一個居所」的念頭。那是對都市生活諸多規則和限制的一種反動,是擺脫都市生活無可避免加諸個人的束縛的權宜之計。鄉間僻靜處的吸引力在於它能夠提供靜謐,讓人可以獨處和放鬆,特別是在清淨純正的狀態下體驗它,欣賞原野洪荒也可讓人暫時忘卻塵勞,身心舒暢。其實周末的制度和周末的鄉村度假都是一種都市人的習慣,這兩者因都市生活而一前一後發展出來,前者是一段透透氣的時間,後者是一個透透氣的空間;星期日是「我們可以做自己主人的一天,這一天,我們感覺自己不再桎梏於環境加諸我們的各種責任和催逼,伴隨而來的是一種內在解放之感。」。

  休閒時間是不規則的,休閒的認定因人而異;一種活動算不算是休閒,有相當程度是要看我們的心態。周末的自由時光不再是擺脫勞動的機會,而是一個創造有意義勞動的機會,以便可以得到職場再也無法提供的成就感。休閒最主要是一個容許什麼都不做的機會,並不是指發呆,而是指一個反省或沈思的機會─一個向內看而不是向外看的機會,就是一個可以照顧自我的花園的機會。所以應該把過去只為少數人享有的休閒擴大到所有人,這是對工作倫理的一種公然攻擊。羅素之所以歌頌「懶散」,卻斯特頓之所以鼓吹「什麼都不做」,都是蓄意挑釁視「忙個不停」為最高價值的社會,休閒是人生的目的,借柏拉圖的話來說,周末則是「喘口氣的機會」。

  隨著工作形態的更加標準化和國際化,我們可以預期,休閒形態會更加本國化、地區化和歧異化;休閒一向是擺脫工作的避難所,我們每個星期都會從工作過渡到休閒一次,從世俗的、共通的、愈來愈非個人的、需索無度的、愈官僚作風的工作世界過渡到內省的、私人的、可駕馭的和撫慰性的休閒世界,周末是我們得翹首等待一整個星期才得到的。

參、休閒農業的閒情何處尋
  現代社會中的人已經習慣於忙碌的生活,心靈普遍都受到空前的挑戰,厭倦現代忙碌、功利生活的人,都在努力尋求解脫之道,甚焉者,乃採取退縮、逃避的行為,因此,自殺事件屢見不鮮,這是不足取的行為,我們必須「在現實中行動,懷著清明的心境,浮著堅忍的笑容」(法國朗法羅詩句),在無可奈何的現實環境中,堅定、沉穩、優雅的向前行。

  為了要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步調,我們必須隨時調整好的心情。白居易詔下詩云:「世間寵辱常紛紛。我心與世兩相忘,時事雖聞如不聞。但喜今年飽飯喫,洛陽禾稼如秋雲。更傾一尊歌一曲,不獨忘世兼忘身」,這是了徹名利寵辱的極高人生境界,以知足的人生觀,方能享快樂的生活,我輩閒來無事且讀詩,與古人為友,可以物與我兩相忘矣!

  「閒來無事且讀詩」,既是閒來無事時的選擇,只須當下放慢腳步,暫停與暫忘一切,讓自己靜下來,以一顆柔軟的心面對「詩中天地寬」的境界吧。

  閒來無事亦可推窗而起,「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山巔水涯,聽樵歌漁唱,「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多付笑談中」,凡是有山有水之處大概都有殊勝的趣味,只看我們是否具備了安靜的心情與易感的眼光。心情安靜,才會分辨出深山裡的鳥鳴,並且注意到溪流變得湍急;眼光易感,才可當下取材,有如攝影機一般停格,把「野渡無人舟自橫」納入一個永恆的畫面。

  在遊覽山水時,先要調節好安靜的心情與易感的眼光。若要「逍遙」,則須心中一無掛念,可以轉而欣賞山川風物,求得當下之自在與愉悅。不論一個人在世間的成敗得失如何,他總須接受眼前所有的一切,只要認為自己為社會盡了一分力量,就不妨在適當的時候退出塵世的競爭,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與人間親情。

  張心齋說:「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而「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聲,水際聽款乃聲,方不虛此生耳」,只要我們能善用一點閒情,隨時隨處都能獲得這些令人舒暢的情懷。即使我們身處擁擠吵雜、競爭激烈的滾滾紅塵之中,也能不為世俗所染,保有自己一顆清淨明朗的心,以觀照萬事萬物的變化,如果自己肯動手去做,則「藝花可以邀蝶,纍石可以邀雲,栽松可以邀風,貯水可以邀萍,築台可以邀月,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享受閒情大可不必出國登高山,境隨心轉,美好的事務和感動在生活的周圍和內心深處一念之間可以得之矣!

  上述詩詞中的意境在都市中或許不易尋得,卻能在休閒農場中探尋得到。在休閒農場中我們不但可以與人互動,分享大自然的寧靜祥和,更可以藉由農業體驗活動,使繁忙的現代人尋回失落的幸福感和生命力,回到生命的原點,重溫農村生活之淳樸與自然,藉由對農村與農業的瞭解,增進生活的創意與閒情。

肆、休閒農業「桃源隨處是」
  休閒是一種心靈狀態,具有放鬆、娛樂和自我發展的功能,人們藉由運動、競技、體適能(慢跑、有氧舞蹈)、慶典活動、手工藝、藝術欣賞、電視、閱讀、宗教信仰、觀光、戶外遊憩(如公園、森林、水域、露營)......等休閒活動,以獲得「喘一口氣」的機會,休息確實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的必要手段,工作雖然提供了喜悅和可能的富裕,但是唯獨休閒可以豐富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應該改變對休閒的態度,享受休閒所帶給我們愉悅的感動。目前政府正大力提倡休閒旅遊活動,許多休閒農場正好適時提供人們假日休閒和體驗的機會。

  過去政府採取「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策略,已經達成階段性經濟發展的任務,未來仍然不能輕忽農業發展的方向,不惟它是一國立國的根基,而農漁村的自然景緻和簡樸生活更是提供忙碌的現代人一個尋找生命中的桃花源的機會,它對渴望從單調、煩悶、緊張、異化的工商業生活步調暫時抽離,以撫慰疲憊受創的心靈的人所創造的價值已經無法以統計數字或GNP數值加以衡量,即使各種農情資訊難以提供令人振奮的消息,然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古意仍然是現代人的嚮往,鄉村林野的美好景緻只要用心探訪,可以隨處得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篷門今始為君開」,在春水圍繞的田舍,每日有啁啾鳥語作伴,不必拘泥於固定的作息,任憑花開滿徑,花落滿地,這種適意的情懷值得與老朋友共享,忙碌的現代人誰能抵擋田野浪漫的召喚?若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廓外斜,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在青山綠樹環繞的田家與老友歡聚,把酒話農情,關心民間疾苦,兼有出世入世的理想,便可以不用跟著陶淵明感歎「遂迷不復得路」,蓋「桃源在何許,西峰最深處,不用問漁人,沿溪踏花去」(王守仁─山中示諸生)。

伍、結語
  這個時代,工作是唯一的鴉片,在熱鬧中感覺孤獨,大家在麻醉中討生活,在靈魂深處卻是一片寂寞與空虛,實在應該設法改善。所以不論我們工作再忙,也要享受生活,體驗難得的靜謐時刻,或是沉浸於戶外美景,傾聽風兒吹過樹叢的聲音,觀看鳥兒築巢;晴朗的日子,開車到鄉間走走,即使只是些許的改變現狀,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重新燃起身體與靈魂的熱力,或是在晴朗的夏夜,躺下來仰望星辰、在雨中唱歌、赤腳走在沙灘上或清涼的春草上、在搖曳的燭光下看書、慢慢享用午餐......,這些事都不平凡,我們必須將它們視為喜悅的事,只有藉著體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們才能在工作上成功,而且一定要度假,不論時間長短,到鄉間休閒農場一遊、重回大自然的懷抱、欣賞秋天的落葉、遊覽國內最有趣的城市和鄉鎮、在海邊看夕陽、參觀某個國家公園,當然我們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在一天的終了,只要一本好書,和一個默默相對的良友,同樣可以領略休閒的樂趣。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能樂,男兒到此是豪雄」(程顥─秋日偶成),而「看見成熟的稻穗向下垂,不由得心裡感覺一種解放」,讓我們以一種全然放鬆的心情,關懷農情,善用閒情,身心安頓,享受美好的人生吧!

〈摘錄自農政與農情第154期〉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兩岸農業商務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