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農業信息

農業智庫

線上展覽

農業商務 市場行情 農業名錄 入口網站
 
 
 您好  市場簡介 農業行情 市場動態 產銷分析 文章搜尋
 

產銷分析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市場行情 > 產銷分析 > 產銷系統

建構農業資訊社群網絡之架構與推動進展


資料來源:農政與農情   所屬地區:台灣

建構農業資訊社群網絡之架構與推動進展
企劃處資訊科 潘國才
壹‧前言

  過去十數年間,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及廣泛應用,已對產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企業莫不以知識或資訊做為營運的核心及後盾,以提高競爭力、提升服務品質、強化企業體質,進而擴大市場佔有率。知識的開發、應用與管理已超過勞力、土地和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成為現代企業成長動力,使經濟發展邁入以創造知識、運用知識為主的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已由過去只追求技術、價格效率為主的提升生產力模式,轉為以創新運用資訊技術、導入知識管理為核心的提升競爭力模式。在此模式中,經由網路的連結,使用者可以迅速、便捷地獲取訊息、共享資源,更可藉由彼此良好的互動,進而發展出虛擬社群。

貳‧農業資訊社群之概念

  農業部門為因應此一發展方向,應積極將傳統農業組織及交易模式轉型成為架構在以網路為基礎的新興經營環境上,並逐步充實農漁民團體、產銷班、農漁會資訊共用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縣市政府農政單位之農業資訊基礎建設,使成為一個整體的農業資訊社群,整合並充實社群內相關農業生產技術、人才及產銷資料庫,建立農業專家資訊系統及知識管理系統,以建構完整的農業資訊體系,藉由網際網路的普遍應用及電子商務的推動,營造一個便捷、實用的新農業資訊環境,使農業社群網絡更直接與民眾生活相連,達到結合生產、生態與生活的現代化農業,奠定本土農業永續經營的基礎。

  我國農業部門相較其他產業,資訊化程度明顯落後,如農漁會,在信用部門以外之推廣、供銷、保險及會務等業務電腦化、網路化腳步仍然緩慢,近年來部分農漁會營運日趨困難,對資訊設備投資更顯躊躇;農民則因資訊知識不足,無法充分了解導入資訊科技所能獲得之效益,形成城鄉間數位落差,令農業資訊化推廣工作執行相當困難。此外,相對於工商業而言,農業部門無法以較適當報酬吸引及留用優秀資訊人力,亦對農業資訊發展造成阻礙。

參‧農業資訊社群網絡架構

  本會為推動農業發展,積極規劃推動「建構農業資訊社群網絡」計畫,以建構農漁民組織資訊體系,強化農業行政效率。本計畫預計以3年時間完成全部340個農漁會區域網路設施,並建立連結網際網路機制(如圖),並且委託各農漁會資訊共用中心開發農漁會共用軟體,使農漁會推廣、供銷、保險、會務等部門向資訊化邁進。此外,本會並開發農漁會公文電子交換系統,加速農漁會與政府部門間公文處理時效;同時,建置Web-Base電子郵件系統,提供農民及農業從業人員申請使用,使農業社群成員間有良好的溝通管道,除有效蒐集、散播農業資訊外,更可凝聚社群成員發展共識。

  90年度本會共協助129個農漁會規劃建置區域網路基礎設施,其中宜蘭、桃園、苗栗、台中四縣均含蓋全縣各級農會,形成完整社群,其他如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等地亦有許多農漁會積極加入,初步完成社群架構。同時,於台北縣農會、大甲鎮農會及埔里鎮農會設立電腦教室,提供農民及農業從業人員在地的電腦教育訓練,強化運用資訊技術能力。

  在改善產銷班經營管理方面,本會亦委請各農漁會資訊共用中心、各區農業改良場、農會推廣人員以及大專院校師生,加強推廣「產銷班經營管理系統」之應用,並進行農民及推廣人員相關資訊應用系統之教育訓練。本年度預計可推廣300班使用「產銷班經營管理系統」,利用資訊科技強化其經營管理能力。

肆‧結語

  農漁會為台灣地區歷史最悠久且最重要的農民組織,長期以來協助政府推動各項農、漁業施政,對於促進農業發展及增進農民福祉貢獻頗大。然而由於社會環境快速變遷及部份主事者經營不力等因素,使農漁會經營效率及對農漁民的服務品質未能隨社會脈動而提升,農漁會之形象亦大為斲傷。本計畫期望藉由運用資訊科技,提升其營運效率,並逐步累積知識資本,改善組織形象,最終成為能隨時因應環境挑戰的學習型組織。

  而「產銷班經營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更希望能直接有效的降低農業經營成本,進而提升農業競爭力。
〈摘錄自農政與農情第112期〉



兩岸農業商務網 彙編http://www.2to1agri.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兩岸農業商務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