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農業信息

農業智庫

線上展覽

農業商務 市場行情 農業名錄 入口網站
 
 
 您好  農業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WTO兩岸對策

糧食及飼料糧發展的現狀與展望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所屬地區:大陸

糧食及飼料糧發展的現狀與展望
    農業部資訊中心 資訊分析處 2000年6月

              摘要:近年國內外糧食及飼料糧發展情況是單產提高、總產增加、飼料糧比重增加,玉米進出口格局與國內糧食供求平衡密切相關,大豆進口持續增長,加入WTO對我國糧食和飼料行業既是機遇也有挑戰,今後飼料糧需求巨大。

              (一)近年來我國糧食及飼料糧發展總的情況是:種植結構變化較大,單產提高,總產增加

              1990年以來,我國農作物播種面積呈現波動增長趨勢,1995年以後保持持續增長。1999年我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到156373千公頃,比1995年增長4.3%,比1990年增長5.4%。

              在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變化的同時,農作物種植結構也發生改變。在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中,糧食、棉花所占比重趨於下降,油料、蔬菜、水果等所占比重趨於增長。在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中,糧食作物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76.5%下降到1999年的72.4%,下降4.1個百分點。其他農作物所占比重變化情況見表1。
            表1 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結構變化情況
                                              單位:%
            年份
            1990
            1995
            1998
            1999
            糧食
            76.5
            73.4
            73.1
            72.4
            棉花
            3.8
            3.6
            2.9
            2.4
            油料
            7.3
            8.7
            8.3
            8.9
            糖料
            1.1
            1.2
            1.3
            1.1
            蔬菜
            4.3
            7.1
            7.9
            8.5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其中1999年數為估計數


              從糧食分品種種植面積看,小麥播種面積下降,玉米、薯類播種面積增長,而稻穀和大豆播種面積呈波動態勢。從糧食種植結構看,在總播種面積中,小麥、稻穀、大豆所占比重下降,玉米、薯類所占比重增長。

              糧食單產水平不斷提高,1999年糧食作物每公頃產量達到4492.6公斤,比1995年增長6%,比1990年增長14.2%。由於單產水平提高,糧食總產量也保持增長。1999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0839萬噸,比1995年增加4177萬噸,增長9%;比1990年增加6215萬噸,增長13.9%。

              其中飼料作物播種面積、單產和產量情況情況如下:

              1999年玉米播種面積為25904千公頃,比1995年增長13.7%,比1990年增長21%;占糧食播種面積的比重為22.9%,比1995年增長2.2個百分點,比1990年增長4個百分點。大豆播種面積為7962千公頃,比1995年下降2%,比1990年增長5.3%;占糧食播種面積的比重為7%,比1995年下降0.4個百分點,比1990年增長0.3個百分點。薯類播種面積為10355千公頃,比1995年增長8.8%,比1990年增長13.5%;占糧食播種面積的比重為9.2%,比1995年增長0.6個百分點,比1990年增長1.2個百分點。

              1999年玉米單產為4945公斤/公頃,比1995年增長0.6%,比1990年增長9.3%;大豆單產為1790公斤/公頃,比1995年增長7.8%,比1990年增長23%。

              玉米產量及其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都呈增長趨勢。1999年玉米總產量為12809萬噸,比1995年增長14.4%,比1990年增長32.3%;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為25.2%,比1995年增長1.2個百分點,比1990年增長3.5個百分點。大豆產量呈增長趨勢,但占糧食產量的比重仍在2%至3%間波動。1999年大豆產量為1425萬噸,比1995年增長5.6%,比1990年增長29.6%;占糧食產量的比重為2.8%,比1995年下降0.1個百分點,比1990年增長0.3個百分點。薯類產量及其占糧食產量的比重都呈增長趨勢。1999年薯類產量為3641萬噸,比1995年增長11.6%,比1990年增長32.7%;占糧食產量的比重為7.2%,比1995年增長0.2個百分點,比1990年增長1.1個百分點。

              (二)近年來世界糧食及飼料糧發展總的情況是:單產、總產呈波動性增長態勢,飼料糧比重增加

              1、世界糧食收穫面積下降,但玉米麵積波動增長,大豆面積持續增長

              九十年代世界糧食生產由持續增長轉入徘徊。1996年以來,世界糧食收穫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主要是小麥和粗糧收穫面積都持續下降,但粗糧中玉米收穫面積變化呈波動態勢。與此同時,世界大豆收穫面積卻呈現增長趨勢。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測,1999年世界糧食(小麥+稻穀+粗糧)收穫面積為67998.3萬公頃,比1995年下降1.7%,比1990年下降4%;其中,粗糧面積為30958.2萬公頃,比1995年下降4.1%,比1990年下降6.2%。1999年世界玉米收穫面積為13921.4萬公頃,比1995年增長2.1%,比1990年增長6%。1999年世界大豆收穫面積達到7185萬公頃,比1995年增長14.9%,比1990年增長25.8%。近年世界糧食收穫面積變化情況見表2。
            表2 近年世界糧食及飼料糧收穫面積變化情況
                                                       單位:萬公頃
            年份
            糧食 1/
            小麥
            稻穀
            玉米
            大豆
            粗糧
            1990
            70816.5
            23128.5
            14693.3
            13132.3
            5712.8
            32994.7
            1995
            69198.8
            21983.8
            14947.2
            13638.3
            6251.1
            32267.7
            1996
            71145.9
            23089.8
            15066.5
            14100.5
            6156.2
            32989.7
            1997
            70460.3
            22803.9
            15226.1
            14237.0
            6706.3
            32430.3
            1998
            69355.7
            22514.6
            15148.4
            13896.2
            7051.9
            31692.7
            1999
            (預測數)
            67998.3
            21527.2
            15512.8
            13921.4
            7185.0
            30958.2

            注:1/ 包括小麥、稻穀和粗糧。資料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2、世界糧食及飼料糧單產波動增長

              九十年代世界糧食單產都呈現波動中增長趨勢。1999年世界糧食單產為3035.6公斤/公頃,比1995年增長10.4%,比1990年增長10%;其中玉米單產為4312.9公斤/公頃,比1995年增長13.9%,比1990年增長17.2%。1999年世界大豆單產為2147.9公斤/公頃,比1995年增長5.9%,比1990年增長13.2%。近年世界糧食單產變化情況見表3。
            表3 近年世界糧食及飼料糧單產變化情況
                                                   單位:公斤/公頃
            年份
            糧食 1/
            小麥
            稻穀
            玉米
            大豆
            粗糧
            1990
            2758.5
            2561.1
            3539.4
            3679.3
            1898.2
            2549.0
            1995
            2750.5
            2504.6
            3660.1
            3787.7
            2029.1
            2496.7
            1996
            2912.2
            2532.9
            3781.5
            4174.1
            2122.8
            2780.7
            1997
            2982.7
            2689.6
            3814.8
            4118.9
            2154.0
            2798.1
            1998
            2995.7
            2627.8
            3811.3
            4418.5
            2266.4
            2867.3
            1999
            (預測數)
            3035.6
            2711.1
            3845.1
            4312.9
            2147.9
            2855.7

            注:1/ 包括小麥、稻穀和粗糧。資料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3、世界糧食及飼料糧總產呈增長趨勢
              近年世界糧食總產,尤其玉米和大豆產量較九十年代初有較大幅度提高。預計1999年世界糧食總產量為20.64億噸,比1995年增長8.5%,比1990年增長5.7%;其中粗糧總產量為8.84億噸,比1995年增長9.7%,比1990年增長5.1%。玉米總產量為6億噸,比1995年增長16.1%,比1990年增長24.2%。預計1999年世界大豆總產量為1.54億噸,比1995年增長21.7%,比1990年增長42.3%。近年世界糧食及飼料糧總產量變化情況見表4。
            表4 近年世界糧食及飼料糧總產量變化情況
                                                     單位:億噸
            年份
            糧食 1/
            小麥
            稻穀
            玉米
            大豆
            粗糧
            1990
            19.53
            5.92
            5.20
            4.83
            1.08
            8.41
            1995
            19.03
            5.51
            5.47
            5.17
            1.27
            8.06
            1996
            20.72
            5.85
            5.70
            5.89
            1.31
            9.17
            1997
            21.02
            6.13
            5.81
            5.86
            1.44
            9.07
            1998
            20.78
            5.92
            5.77
            6.14
            1.60
            9.01
            1999
            (預測數)
            20.64
            5.84
            5.96
            6.00
            1.54
            8.84

            注:1/ 包括小麥、稻穀和粗糧。資料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近年世界穀物生產結構變化的主要特點是:由於人類對畜產品需求的飛速發展,穀物結構中以玉米為代表的飼料糧增長最快;稻穀比重也呈上升趨勢,而小麥及其他類穀物的比重持續下降。玉米總產量占穀物的比重由1990年的24.7%,提高到1999年的29.1%,增加了4.4個百分點,目前,稻穀、小麥、玉米和其他類穀物占總穀物的比重分別為28.9%、28.3%、29.1%和13.7%,以玉米所占比重最高。

              4、世界玉米生產高度集中,我國是第二大生產國

              根據1998年的產量,世界玉米主產國前10名依次為美國、中國、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法國、印度、義大利、印度尼西亞和加拿大,這些國家玉米產量占世界產量的81%。其中美國的玉米產量占世界的41%,為世界最大的玉米生產國。我國是第二大生產國,產量占世界的21%。在這些主產國中,單產最高的國家是義大利和美國,分別為9322公斤/公頃和8439公斤/公頃。

              5、世界粗糧貿易情況

              近年受東南亞及俄羅斯經濟危機影響,世界粗糧貿易量有所下降。據美國農業部預測,1998/99年度(10月/9月)世界粗糧進口量為87972千噸,比1994/95年度下降10.2%;其中玉米進口量為62110千噸,比1994/95年度下降13.3%。近年世界粗糧貿易量(進口量)變化情況見表5。
            表5 近年世界粗糧貿易量(進口量)變化情況
                                                單位:千噸
            年份
            粗糧
            玉米
            大麥
            高粱
            1994/95
            98,015
            71,633
            15,050
            6,409
            1995/96
            87,864
            64,906
            12,810
            6,448
            1996/97
            93,303
            66,169
            17,211
            6,127
            1997/98
            88,393
            63,935
            14,130
            6,925
            1998/99
            (預測數)
            87,972
            62,110
            15,255
            6,425
            注:表中為銷售年度(10月/9月)的資料。資料來源:美國農業部

              (三)近年我國飼料糧進出口總的情況是:玉米進出口格局與國內糧食供求平衡密切相關,大豆進口持續增長

              改革開放以後,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的糧食需求急劇增長,我國連續多年淨進口大量糧食,並在1982年達到高峰,當年淨進口糧食1534萬噸。這一進口過程一直持續到1985年。1985年,我國歷史上首次實現糧食淨出口,並持續兩年淨出口糧食共計500萬噸。從1987年至1991年,我國連續五年大批量進口糧食,並於1989年達到此次進口的高峰,淨進口1000萬噸,在這五年中,平均每年淨進口750萬噸糧食。1992年至1994年,我國連續三年淨出口糧食共計1400萬噸。由於1994年稻穀減產,1995-1996年,我國連續兩年大批量進口糧食,1995年淨進口達到歷史最高的1867萬噸。1997年以後,進出口格局發生變化,連續三年糧食實現淨出口,但出口數量逐漸減少,1999年進出口基本平衡。從80年代中期開始,到1999年,我國淨進口糧食總計達到4434萬噸。

              我國是傳統的玉米淨出口國,在90年代中期短暫進口玉米後,從1997年開始由淨進口變成了淨出口。90年代,我國的玉米除個別年份是淨進口外,基本都是淨出口。在1995、1996年,我國曾分別淨進口玉米507萬噸和28萬噸。進出口形勢在此之後發生變化,1997年和1998年分別淨出口661萬噸和444萬噸。1999年出口量、進口量分別為430萬噸和7萬噸,淨出口量為423萬噸。整個90年代,我國累計淨出口玉米5092萬噸。出口目的地主要有13個國家(地區),其中馬來西亞和韓國約占60%,印尼約占15%,朝鮮、印度、越南和日本約占15%;進口來源國主要是美國(約占70%)和印尼(約占30%)。

              大豆:從1996年開始,由淨出口變成淨進口,且淨進口量逐年加大。1996-1998年淨進口量分別為92萬噸、261萬噸 和302萬噸。1999年進口量繼續增加,達到432萬噸,出口量僅為20萬噸,淨進口量達412萬噸。目前我國大豆進口來源國約有20個,其中美國約占45%,阿根廷和巴西約占50%以上;出口目的地中日本將近占70%,朝鮮約占20%。

              豆粕:從1996年開始,我國成為豆粕淨進口國。1995年,我國淨出口豆粕90萬噸。但1996年,我國淨進口豆粕181萬噸。此後的兩年進口勢頭繼續增強,1997年再次淨進口達345萬噸,1998年達到371萬噸。這種勢頭在1999年有所緩和,當年淨進口豆粕57萬噸。


              (四)加入WTO對我國糧食和飼料市場的影響:既是機遇也有挑戰

              1、加入WTO為我國農業和糧食生產帶來發展機遇

              加入WTO後,我國可以和世貿組織的成員國或地區在多邊的、穩定的、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原則下進行貿易,有利於利用外國資源生產我國所需要的糧食、棉花等,擴大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肉類、水果、蔬菜、花卉等農產品的生產及出口。

              有利於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擴大新品種和新技術引進,支援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實現我國產業制度創新、經營方式轉換、市場結構和資源配置優化的糧食產業現代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

              促進農業和糧食生產經營機制的改革,有利於同國際市場接軌。我國加入WTO後,將按照相關的貿易法規、政策和原則,推進糧食和飼料經營體制進一步深化改革。

              2、加入WTO也使我國糧食和飼料經營面臨挑戰

              就糧食貿易而言,配額內關稅率為1%-3%,配額外關稅率為66%-80%。加入WTO將增加配額市場准入量,這意味著市場競爭加劇,糧食,尤其是玉米和大豆等失去競爭優勢的產品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場衝擊。

              對糧食市場的挑戰。在糧食供過於求和不具備比較優勢的條件下,增加配額市場准入量,對糧食市場將帶來質量、市場佔有量和價格的挑戰,從而加重國內糧食市場的壓力。

              對糧食生產的挑戰。我國人多耕地少、生產規模小,糧食生產的資源經濟約束難以改變,而一些國家耕地廣袤、生產規模大、成本低、效益高,這就決定加入WTO後我國糧食生產必然面臨質優價廉進口糧食的衝擊。

              3、加入WTO不至於危害我國的糧食安全

              2004年糧食進口配額上限調到2100多萬噸,是可以承受的。首先從糧食進口歷史看,1995年我國糧食進口曾達到2081萬噸,並未危及我國糧食安全,5年後如果進口相同數量糧食,更不會對糧食安全造成實質性危害。我國1996年就把5%進口率確定為政策目標之一,每年進口2100多萬噸的糧食,相當於我國現階段年消費量的4%-5%,沒有超出原先政策目標。

              目前國內糧食相對過剩,這對於消化外部衝擊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此外,關稅配額僅是進口承諾,並不等於實際進口的糧食,進口量多少最終要由國內外市場價格與生產經營者的利益比較來決定。在國內市場供求過剩形勢下,較低的市場價格對海外糧食進口的衝擊能起到某種頂托作用。

              只要有高關稅和配額保護下的高額差價,走私活動就難以根除。因此關稅減讓和增加配額在一定程度上是用合法進口替代走私進口。

              4、加入WTO,對我國飼料原糧(主要包含大豆及豆粕、玉米)生產與市場同樣是難得機遇和嚴峻的挑戰

              由於我國大豆單產比美國低35%,成本比美國高52%,現在進口到岸價比我國平均價低約10%,入世以後,大豆進口量勢必保持較高水準,壓榨進口大豆的比例亦隨之增大,由此影響對國產大豆的需求,大豆生產將受到衝擊。由於我國目前對大豆和豆粕的進口實際上沒有實行配額制,進口關稅分別為3%和5%。按照我國目前的大豆實際關稅來確定加入WTO以後稅率,大豆的關稅將只有3%,而且也不屬於配額管制的產品。如此判斷,加入WTO,對我國大豆的直接影響會比其他糧食品種影響要大。特別是對東北地區的影響尤為顯著。對大豆的出口也沒有實施補貼。加入WTO以後我國也不可能從配額制和提高關稅方面對國產大豆的價格實施保護。

              加入WTO對玉米形成較大挑戰。

              一是由於我國玉米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低,勞動效率低,國內玉米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品質又不如人,在玉米市場上難以抗爭,有可能形成較大的進口,國外玉米的湧入,勢必給國內玉米生產者帶來很大衝擊。而且,加入WTO後,將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玉米出口也可能會受阻。

              二是流通領域內現有的玉米流通格局將逐漸被"南進北出"為特徵的國際玉米流通大循環所替代。加入WTO後,銷區購買玉米原料有更多的選擇,有更大的靈活性。但對產區來說,玉米賣難、出口萎縮、庫存積壓等壓力將進一步加重。

              三是受國際及國內玉米供大於求格局的暫時影響,在加入WTO的初期階段,我國玉米消費會受價格的刺激有增加的趨勢,但同時,加入WTO後,國內肉類市場一定程度的開放對玉米的需求又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當然,我們也不用過於焦慮,現有玉米關稅、增值稅均已小於中美雙邊協定規定的水平。放寬市場准入,玉米進口配額由450萬噸逐步增加至720萬噸。但由於國內玉米市場供大於求,市場價格不斷走低,以及國家對進口配額的控管等,近期國外玉米大舉進入國內市場的可能性不大。


              (五)目前糧食及飼料糧市場價格分析

              1、今年以來玉米批發價格基本上是持續下降,目前止跌回穩

              今年1-4月我國主要糧食批發市場玉米批發價格基本上是逐月走低,5月份止跌回穩,5月份全國市場二等黃玉米平均價為913元/噸,與上月相比上漲0.22%,與去年同期相比下跌21.7%。

              玉米價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998年以來,由於玉米產量持續增長,而同期畜牧業發展處於低谷狀態,消費水平沒有跟上,出口也不理想,導致庫存積壓,供大於求。

              2、今年以來大豆批發價格持續上漲

              今年1-5月國主要糧食批發市場大豆批發價格逐月上漲,5月份全國市場三等大豆平均價為2340元/噸,與上月相比上漲1.47%,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7.92%。

              大豆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大豆產量下降,而消費卻是相對固定的,農民手中存豆不多,經營企業庫存較少,市場貨源緊張,產生了供求矛盾;二是大豆的副產品豆粕價格上揚引發原料大豆價格水漲船高;三是今年東北地區搞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壓縮玉米麵積,擴種大豆,導致大豆種子緊缺,手中存豆的農戶和企業都積極將商品豆篩選後轉按大豆種子價格銷售,助長市場大豆價格上升。

              3、今年以來豆粕批發價格持續上漲

              今年1-5月國主要糧食批發市場豆粕批發價格逐月上漲,5月份全國市場二等豆粕平均價為2152元/噸,與上月相比上升5.6%,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39.4%。

              豆粕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增加,而今年我國豆粕的進口陷於停頓。

              4、今年以來國際市場玉米價格逐漸復蘇

              1997年至1999年國際市場玉米價格呈逐年下降趨勢,1999年玉米現貨平均價格由1997年的971元/噸下降到745元/噸(美國2號黃玉米,海灣地區出口價),下降23.3%。1999年玉米價格持續在低位運行,1月份價格曾回升到802元/噸,但2月起價格一直低於800元/噸。7月份價格降到1997年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為682元/噸。

              今年國際市場玉米價格逐漸復蘇,1至5月現貨平均價格為791元(美國2號黃玉米,海灣地區出口價),比去年同期上漲1%。1至5月價格呈持續上升趨勢,5月份價格升至819元/噸,比上月上漲3.4%,比1月份上漲6.4%,比去年同期上漲6.8%,但仍低於1997年和1998年同期水平。

              5、今年前五個月大豆價格逐月攀升

              1997年1月份以來,國際市場大豆現貨價格(美國1號黃豆,海灣地區出口價)經歷了堅挺、下降、低迷和漸趨復蘇幾個階段。1997年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是持續在較高的價位上運行,除10月份外,各月平均價格都在2000元/噸以上,全年現貨平均價格為2403元/噸。1998年國際市場大豆現貨價格全年平均為1973元/噸,比上年下降17.9%。1999年大豆現貨價格繼續大幅度下降,全年平均價格僅為1518元/噸,比1998年下降23.1%,比1997年下降36.8%。年內價格持續呈低迷態勢。

              今年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漸趨復蘇,1至5月現貨平均價格為1648元/噸,比上年同期上升5.8%。前五個月價格逐月攀升,2月份現貨價格已突破1630元/噸,並且價位已高於上年同期;5月份價格上升到1697元/噸,比1月份上漲6.5%,比上年同期上漲14.7%,但低於1997年和1998年同期價格水平。

              6、今年2-5月豆粕價格也逐月攀升

              與大豆價格相似,1998年下半年及1999年國際市場豆粕價格也在較低的價位上運行。1998年9月國際市場豆粕期貨價格下降,10至12月價格逐月回升。8至12月平均價格為1275元/噸(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期貨收盤價)。1999年國際市場豆粕期貨價格全年平均為1261元/噸。

              今年1月份豆粕期貨價格比上月下降了11.9%。2月起價格逐月攀升,5月份期貨價格上漲到1662元/噸,比1月份上漲40.6%,比上年同期上漲38.2%。今年前五個月豆粕期貨平均價格為1435元/噸,比上年同期上漲19.9%。

              據我們分析,下一階段我國飼料糧市場價格走勢情況如下:

              1、玉米。今年玉米播種面積的減少和出口量的增長,是玉米市場將出現轉機的兩個決定性因素。根據種植意向調查,今年玉米播種面積將比上年減少7%左右,產量將減少。今年1-4我國玉米出口形勢較好,共出口玉米250萬噸,同比增長3.8倍。而且,今年畜牧業飼料需求將增加。上述因素將有利於改善供求狀況,玉米價格將止跌回升。

              2、大豆。預計我國大豆市場價格上漲還會繼續一段時間,尤其體現在銷區市場。預計今年大豆進口量將比較大,隨著進口大豆逐步到貨,預計這種上升行情可能會在二季度末結束,下半年將會出現穩中略跌行情。


              (六)糧食及飼料發展趨勢展望

              養殖業面臨大發展的趨勢,飼料糧需求巨大。

              畜產品消費量一般是由人口、收入等因素共同決定的,畜產品消費量與人口和收入的增長呈正相關。在中近期我國畜產品消費量的增長主要由人口和收入因素共同確定。

              ----人口的增長及城鄉結構的變化,決定畜產品需求的剛性增長。
              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人口增長將是影響畜產品需求的首要因素。"十五"期間,雖然我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將繼續保持下降趨勢,但總人口仍呈增加趨勢。根據我們初步預測,2001-2005年全國每年人口增長仍將超過900萬人左右,到2005年我國人口約為13.2億,2010年為13.8億人,2015年為14.3億人。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城鎮化過程將加速,城鄉人口結構發生變化,這將增加畜產品的需求量。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將增加畜產品消費水平。
              根據我們初步預測,到"十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平均為8%左右,預計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將達到7014元,增長率將突破5%,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將達到2274元,年增長率約為4%。我國居民對農產品的消費從貧困、溫飽型消費逐步進入小康型消費,局部地方轉入富裕型消費,畜產品的需求增長將進入新階段。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從根本上決定了畜產品需求從潛在需求變為現實需求的能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植物類食品的消費需求增長由快變慢,而對動物類食品的需求增長卻由慢變快。

              ----國際市場與外向型農業發展,決定畜產品出口需求將增加。
              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農產品市場對外開放的勢頭不可逆轉,農產品需求滿足的範圍將從國內市場實現擴展到國際市場,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我國具有優勢的產品出口量將擴大,而競爭力不強的產品的國內消費市場則可能受到巨大衝擊。如耗糧型的畜產品我國有出口比較優勢,我國必將擴大其生產規模。

              根據上述原因,我們預測我國養殖業要大發展。根據我們初步預測,"十五"期間我國肉類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3.41%,2006-2010年期間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3.16%,2006-2015年期間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2.74%。其中,"十五"期間豬肉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2.65%,2006-2010年期間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2.50%,2006-2015年期間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2.21%;"十五"期間禽肉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4.91%,2006-2010年期間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3.97%,2006-2015年期間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2.92%。

              今後我國糧食需求大量的將主要是飼料糧,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畜產品消費需求以及畜產品出口需求。

              飼料糧需求是由人均動物性食品消費水平和飼料轉換率決定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飼料轉換率是上升的趨勢,但在今後15年內,此變化是不明顯的,因此,人均動物性食品消費量的增加,推動飼料糧需求剛性大幅增長。

              根據我們初步預測,作為最重要的飼料原料,玉米消費需求將會有較大增長,"十五"期間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3.46%,2006-2010年期間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3.26%,2006-2015年期間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2.88%;"十五"期間大豆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2.00%,2006-2010年期間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1.89%,2006-2015年期間需求量年遞增率將為1.67%。

              今後的發展方向及注意點。

              1999年10月歐洲農業協會和索斯出版公司聯合在布魯塞爾召開了"國際飼料市場的影響和機遇"會議,會議認為,飼料工業面臨著規定更加苛刻、控制更加嚴格的困難未來,因為各國政府都試圖對瘋牛病、沙門氏菌、二惡因、非法利用畜禽下水殘物、動物飼料中的抗生素和激素等作出反應。有鑒於此,我們提出飼料業發展的方向及注意點如下:

              1、要加快畜牧業發展,拉動對飼料業的發展。發展畜牧業可以帶來聯動效應,它可以促進種植業,帶動加工業,促進農業內部結構合理化和產業間的良性迴圈。畜牧業還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很有可能成為我國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中的一個優勢產業。過去由於糧食供給不足,我們拿不出太多飼料來發展畜牧業。現在糧食庫存較多,生產能力提高了,加快發展畜牧業的時機已經成熟,由此給飼料業的發展帶來較大機遇。

              2、發展飼料業要與養殖業的生產格局相協調。我國的養殖業是分散的農戶養殖與現代的集約養殖相結合,以分散養殖為主。因此,飼料工業發展不僅要考慮飼料產品自身結構的變化,也要根據養殖品種結構的變化,適時調整飼料產品的品種結構。

              3、實施"三元結構"工程,確保未來飼料糧增長需求。實行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增加蛋白質飼料供給。

              4、改善和提高飼料產品質量,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產品質量低劣就會危害企業的命運和前途。要貫徹為農民服務的思想,為生產者提供優質的飼料產品,促進群眾致富,堅決杜絕出現坑農、害農問題。

              5、飼料企業要發展安全、無污染、無有害殘留的飼料產品,推動畜牧業生產更多的綠色食品,滿足人們的需求。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兩岸農業商務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