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農業信息

農業智庫

線上展覽

農業商務 市場行情 農業名錄 入口網站
 
 
 您好  農業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WTO兩岸對策

依靠科技進步 推進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所屬地區:大陸

依靠科技進步 推進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2000.8
    中國農業科學院  盧良恕   中國農業科學院王東陽、許健民參與寫作

              世紀之交,我國農業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產品數量問題已基本解決,調整結構,提高農業效益,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依靠科技進步,加強技術創新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傳統農業向優質高產高效的現代農業轉變,用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強大動力把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面推向21世紀。

              一、農業結構調整是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選擇

              隨著近年來糧食生產的連續豐收,我國糧食已實現總量平衡,豐年有餘,與此同時,農業結構不合理,尤其是種植業生產的結構性矛盾也日益突出。這主要表現在,隨著農產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變化,部分農產品品質差、效益不高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現象越來越突出。由於品質不優,加工程度不高,不適應市場消費需求,農產品出現了賣難和大量積壓的情況,這不僅造成了社會浪費,增加了財政負擔,也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因此調整農業結構,特別是種植業的結構,適應市場對農產品優質化和多樣化的需求,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已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後,如果沒有合理的農業產業與產品結構,我國的農業將很難抓住進入國際大市場的良機實現跨越發展,也很難贏得國際競爭的挑戰。因此,這次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一定要看得遠一點,想得深一點。結構調整是不斷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的過程;是實施科教興農的過程;是農業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的過程;是農村經濟新體制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也是今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

              農產品市場決定農業結構,農業結構決定農業功能。結構調整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市場,調整既是為了適應市場需要,也是為了開拓新的市場需求。因此,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不同層次的社會需求將形成不同的產品和服務需求結構。特別是隨著收入增長,市場需求的重心也會從低層次逐漸轉向更高層次;同時由於需求具有引導生產的作用,需求結構的變動將導致農業產業結構發生變動。農業結構調整的目的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村區域佈局,實現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在調整結構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到解決當前農產品賣難和農民增收困難等問題,更要考慮到加入WTO後,如何提高我國農業和農產品的競爭力,順利參與國際大競爭,為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

              現階段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已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為此,要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產品和品種結構,穩定糧食生產,提高品質和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發展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深加工;要調整種植業、畜牧業品種和品質結構,面向市場發展優質農產品;要調整農業區域生產結構,發揮地區比較優勢,發展特色農業。調整農業結構既要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不盲目攀比;要充分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不搞一刀切;要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公司加農戶等方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把分散經營的農戶同大市場連接起來,帶動農業結構調整;要積極引導和支援鄉鎮企業面向市場調整結構,明晰產權,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小城鎮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

              農業產業化在我國的快速發展,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現實途徑。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的經濟運行方式,而市場經濟機制無疑有利於促進農業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合理使用、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合理流動與轉移、促進農業結構向多元化變動和調整。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之所以會促進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因為產業化經營是同農業和農村經濟商業化、市場化相緊密聯繫的,龍頭企業需要按市場需求建立原料生產基地並進行農產品加工,而在生產或收購的過程中,龍頭企業就把市場信息及時傳送給了農戶,引導農民及時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這樣,既可以解決供給與需求的的矛盾,又能使農產品轉化增殖,從而有效地開拓市場空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產出率。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目前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前提下,一種更加符合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經營方式,只要加強協調,搞好規劃,調整農業產業及產品結構,處理好龍頭企業和農民的關係,農業產業化經營必將迎來新的、更大的發展,而農業的產業與產品結構也一定能按照市場的要求實現優化和升級。


              二、依靠科學技術的強大動力,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21世紀是知識經濟興起和新經濟快速發展的世紀。經濟的發展將取決於知識生產的水平和擴散的速度及運用的水平,並決定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從根本上看,決定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原動力在於農業的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創新使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知識創新成為可能,使農業勞動對象、生產手段、生產組織都會發生質的變化,並使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從而培育出應用高新技術的農業新興產業部門,導致區域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

              1、21世紀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
              --農業料技將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將使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產生質的飛躍,出現革命性變化。21世紀農業科技將在探索作物、畜禽、魚蝦等動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動奧秘,挖掘生產潛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從而使高產、優質、高效目標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現代農業科學在學科分化、分工與更新的同時,將走向新的綜合與聯合。現代農業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科學技術相比,具有智慧化、物化、產業化和企業化等4個顯著的特徵。農業科技在形成自己完整體系的同時,其他?多門類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技術科學與經濟科學不斷向農業科學滲透、交融,從而形成許多新的科學交叉點和生長點,拓寬了農業的領域,大大推動了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一技術在21世紀將會進一步強化。
              --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研究的更大進展和更新、更廣泛的應用,不僅使現代農業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而且使農業成為生物技術最有應用價值和前景的產業,從而推動農業、畜牧業(轉基因動、植物)、能源、環境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改變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和環境的面貌。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技術科學與經濟科學聯繫更為緊密,農業管理科學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使人們在21世紀更好地掌握農業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有力地促進農業發展戰略決策、體制、機制和政策完善以及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2、依靠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結構
              一是確定農業科技發展重點。今後幾年的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重點應是:(1)使21世紀初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2)為下世紀初農業上新台價、主要農副產品等的優質、有效供給、農民收入提高和改善生態環境繼續上新水平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3)為加快農村經濟全面持續發展,為農民奔小康,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提供科技保證。

              二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面向市場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重新配置科研力量,根據農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合理調整經濟作物、園藝作物、飼料作物和畜產品等的主攻方向。(1)在不放鬆糧、棉、油、豬等大宗農產品科研的同時,加強經濟作物、養殖業等優質高產高效農產品的科研力量,並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2)把過分集中於育種環節的科技力量適當配置到栽培、飼養、疫病防治、儲藏、保鮮和深度綜合加工等產中、產後的環節上;(3)把分散的育種力量適當集中,對優質、高產、高效目標集中攻關,注意優質、高營養和多樣化的要求;(4)注意良種馴化技術的引進、吸收、消化和利用;(5)加強技術貯備,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加強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的科技研究,注重有關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基礎、應用和開發研究;(6)加強對國內外兩個市場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及時瞭解各類農產品的市場供給和需求情況,並據此指導農業生產,做到以銷定產。

              三是加強科技開發和推廣,儘快將現有先進、適用的技術在生產中推廣應用。針對科研和生產聯繫不夠緊密的現狀,注意新成果、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對一些不配套的技術成果進行組裝和配套,使之適合生產應用。同時,建立新型技術成果開發推廣機制,把研製者、開發者、推廣者和應用者的利益與風險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加快企業化進程,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用。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市場變化,研究開發新的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技術措施,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使農業增產、增收、增效益。


              三、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和目標

              市場需求為農業結構調整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市場經濟機制有利於促進農業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合理使用、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合理流動與轉移、促進農業結構向多元化變動和調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要把依靠科技進步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放在重要位置上,根據市場需求原則、合理開發資源原則、營養與健康原則進行不同層次的農業結構調整。

              1、區域重點和目標
              我國農業結構調整東中西部要各有側重。農業結構的改善要按照地區特點和比較效益原則,進行大幅度的調整。
              --在中部地區,繼續增強河南、河北、山東等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建立優質穩產高效的大型商品糧、加工專用糧和飼料糧基地,成為穩定我國糧食生產的主導力量,同時發展畜牧及林果業,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在西部地區,陝西、甘肅等西部地區要實現大面積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畜牧業,把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成為發展的方向,逐步建立起名優特農產品生產基地:
              ·一是優質棉花生產基地。主要是穩定新疆棉區,調整品種結構,提高質量。
              ·二是糖料生產基地。在雲南發展優質甘蔗生產;在內蒙古和新疆發展高糖甜菜生產。
              ·三是水果生產基地。在西南地區發展優質柑橘、南方梨、熱帶水果生產;在西北地區發展獼猴桃、蘋果梨、蕩葡等優質水果生產。
              ·四是蔬菜生產基地。在雲貴川金三角幹熱河谷地區、甘肅河西走廊和青海發展反季節蔬菜、無公害蔬菜和野菜生產;在新疆建設西瓜、甜瓜生產基地;
              ·五是花卉生產基地。在雲南發展高檔鮮切花生產,在內蒙古和新疆發展於花生產。
              ·六是中藥材生產基地,在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分別發展拘把、甘草、紅花等中藥材生產。
              ·七是煙葉生產基地,在雲南發展優質煙葉生產。
              --在東部地區。上海、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以及大中城市郊區,要逐步增加優質農產品生產,大力發展精品農業、觀光農業及食品工業,成為高效農業和創匯農業的集中地。

              2、不同層次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和目標
              --品種結構調整。這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一環。它的優點是技術難度小、成本低、見效快,易為農民所接受。近年來,我國不少地區以凋整品種結構為起點,帶動了整個農業結構的調整。從全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糧、棉、油等大宗傳統農產品在農業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無論加入WTO後農業結構如何調整,大宗農產品仍將保持相當比重的面積。因此,只有做好大宗農產品品種結構的調整與佈局,實現良種化、優質化和多樣化,才能在市場竟爭中具有較強的經濟優勢。品種結構調整一定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獨具特色的名、特、優產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廉,人廉我優"。

              糧食調整重點是更換或更新水稻、小麥和玉米的品種,增加小雜糧的品種。棉花要選用抗性好、豐產性好和品質優良的品種,種植一些無毒、低酚棉品種,以提高棉籽油的質量和綜合利用價值。油料要選用和推廣低芥酸和低硫代葡萄糖忒的油菜品種,力爭下世紀初低芥酸油菜籽比重占到總產量的50%,選用豐產、優質花生品種。糖料要選用甘蔗、甜菜含糖量高的品種,力爭在現有基礎上將含糖率分別提高1個和2個百分點。肉類主要通過更新品種,提高鍺肉瘦肉率,提高牛、羊的比重和飼養效率,提高肉類加工品質,大力發展肉類和乳製品等食品加工業。禽產品要選用優質品種和產蛋量高的品種。魚類要提高高檔魚類比重,向優質化、多樣化發展。

              --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結構與50年前相比雖然有很大改善,但與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主要是種植業比重偏大,種植業中經濟作物比重較小,飼料作物還不明確,畜牧業比重偏小(其中草食動物比重更小),結構也不盡合理,林(草)業、漁業比重低,加工業更為滯後,並且全國各地區之間差異很大。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要求出發,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原則是: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快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發展;在注意發展種植業的同時,提高品質,加快畜牧業(尤其是草食動物)、林果業和草業的發展;並大力發展飼料、食品工業、紡織工業和皮毛加工業。要促使農業向高投入、高科技、高產出、高效益的高效農業方向發展,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業的比較效益,與此同時,要十分重視J保護,生態環境
            ,力爭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1)種植業結構   由傳統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為主的二元結構,轉變為糧食一飼料一經濟作物協調發展、農牧業相互促進的新型三元結構。逐步把飼料作物生產形成相對獨立的產業,三類作物的結構比例,爭取到2020年達到4:3:3或3:3:4,並且逐步改種優質高產的飼料作物,重視生物產量和飼料能量的轉化,以儘快提高飼料報酬率。要突破傳統的糧食觀念,從食物的廣度上來考慮問題,在確定種植業計劃面積和進行產量統計時,應考慮到飼料作物,並相應地對統計範圍和方法進行調整,使之配套。也要重視農產品質量標準制度的建立,搞好優質優價才能促進整個農業結構的升級。
              (2)畜牧業結構   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前提下,努力擴大耗糧少、轉化率高的畜禽飼養規模。即逐步降低耗糧較多的豬肉在肉類中的比重(目前占67%左右),提高草食動物(牛、羊)和禽肉比重以及禽蛋和奶類在畜產品中的比重。
              (3)水產業結構   採取以養為主,養殖、捅撈和加工並舉的方針,力爭到本世紀末使淡水漁業產量占水產品總量的比重上升到50%,海水養殖產量比重上升到17%,海洋捕撈產量為33%,水產品加工產量上升到24%。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這是農業結構最高層次的調整,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和促進農村經濟騰飛的重要內容。要因地制宜地積極發展特色經濟,大力培育名優特產品。要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利用本地和外地兩種資源,統籌和協調一、二、三產業發展的速度與比例,使整體經濟結構逐步由第一產業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由產中向產前和產後延伸,改變過去只提供初級原料的狀況,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擴大營銷範圍,使農業生產有利可圖,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村工業、商業、建築業、運輸業、服務業以及信貸、金融、保險、諮詢、資訊和旅遊等產業,廣辟就業門路,促進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要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機械化程度,加快組織化進程,擴大種、養業的規模效益,使農業的資源產出率、
            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有較大幅度提高。
              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從現代農業的要求出發,要結合小城鎮建設和污染防治及生態環境建設,特別重視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鄉鎮企業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繁榮和實現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內容。只有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蓬勃發展了,才能有效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鄉鎮積累,增加社會財富,富裕廣大農民,逐步實現城鄉互助、工農協調發展,最終建成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四、以農產品加工增值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結構分級換代

              我國加入WTO必將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挑戰。如何通過抓好農產品的產後保鮮、貯藏、流通和精深加工環節,真正形成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機制來解決農產品的出路問題,最終達到優化結構的目的尤顯重要。

              在加強農產品產後加工諸環節建設的過程中,要轉變觀念,推動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食品製造業轉變,促進紡織業、皮毛業和瓜果及乳製品加工業向現代精品化、多樣化的方向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傳統農業發展的產物,它是在農產品生產自給自足的基礎上,對剩餘農產品進行加工轉化,而食品製造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結果,它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要求農產品必須按照特定的品種和一定的質量標準進行規格化生產(一般都要有相對固定的優質原料生產基地),通過現代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農產品進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向工業製造業形態的轉變,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趨勢。例如,目前我國的食品工業總產值僅為農業生產總產值的30-40%,而臺灣則達到了130%,歐美國家甚至能夠達到200%以上,差距明顯,但也說明潛力巨大。我國應把食品工業作為一個大的產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來發展,要努力樹立自己的,具有東方食品特色的品牌,並把上游的農業、中游的食品工業和下游的食品營銷業和餐飲業緊密聯繫起來,使農業與食品工業真正做到"唇齒相依,榮衰與共"。

              為滿足工業加工需求,要根據區域化、專業化要求調整工業原料作物的結構和佈局。為工業加工品生產農產品原料的農作物稱為工業原料作物。其狹義的、傳統的概念主要包括棉花、油料、麻類、煙葉,糖料、藥材等經濟作物;而其廣義的、現代的概念,除包括上述經濟作物外,還應包括為澱粉、酒精、醫藥、飼料等工業提供加工原料的甘薯、高粱、玉米等糧食作物。結構調整的原則是生產要同原料米源和產品的加二消費地區相結合,農業佈局同工業相結合,以利農業的專業化和丙品化生產,工業原料作物要向適宜種植區合理集中,向相對高效區相對集中,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嚴,向農業產業化發展。對於甜菜、烤煙、高粱、甘薯等小宗工業原料作物,應在優勢地區集中發展,使在全局所占比例不大的作物,在局部變成種植、加工伏勢,提高經濟效益。對
            於大亨經濟作物,如棉花,應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桓比重,根據區位優勢調整佈局,集中種植。對於糧、飼、加兼用型的工業原料作物

              --玉米,應根據規劃,在集中產區建設飼料加工廠或工業品加工廠,反過來促進玉米的集中種植和生產的發展,形成產加銷相結合的玉米產業化經營。

              現代農產品保鮮業是建立在現代科學理論基礎上的多學科和多產業協同的社會化系統工程,它是通過對農產品米後貯藏和商品化處理,最大程度地減少其在貯藏、運輸與流通中的質量與數量的損失,提供最優化的條件調控農產品的生理狀態,穩定並強化其商品特性,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和外觀的各種需求。由於目前我國農產品的保鮮業整體水平還較落後,致使農產品采後價值的損失較為嚴重(每年糧食總產的5%因貯藏不當而損失,果蔬的損失率則達到了20%以上),這既影響了農業比較效益的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經濟收入,也影響了整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今後,應根據世界農產品保鮮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我國農產品保鮮的市場需求,站在行業的高度,確定保鮮產業的重點開發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早日改變我國農產品保鮮業的落後局面。解決農產品產後加工諸多環節的問題,必須重視人才培養,還要及時引進、採用、組裝和配套各種高新技術、運用技術和設備,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同時,還應強調市場對研究與開發的重要作用,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的良性迴圈。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兩岸農業商務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