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農業信息

農業智庫

線上展覽

農業商務 市場行情 農業名錄 入口網站
 
 
 您好  農業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WTO兩岸對策

21世紀前期中國糧食的發展分析和戰略選擇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所屬地區:大陸

21世紀前期中國糧食的發展分析和戰略選擇
    中國農業科學院文獻資訊中心 梅方權

              從現在起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食物和農業的發展,正在進入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人口繼續增長將要達到高峰期,耕地繼續減少將要下降到更低的低谷,非耕地資源開發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人民生活將要進入到富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的食物和農業狀況如何,成了舉世矚目的重大問題。

              一、基本國情變動的趨勢  21世紀30年代,人口持續增長將要達到高峰的16億人,耕地繼續下降到人均0.83畝(或實查面積1.16畝),人民生活開始進入富裕階段,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0800元,用與食物的消費支出達到 1915元。

              1、人口持續增長,到30年代達到高峰。
              2000、2010、2020和2030年,根據國內外多種途徑的預測,中國的人口將由1995年的12.1億人先後增加到13億人、14.0-14.3億人、 14.7-15.4億人和15.3-16.3億人,進入人口數量最大的時期,這需要持續嚴格地控制人口的增長。

              2、耕地繼續減少,到2030年減少到13.5億畝。
              到2000年和2030年,每年淨減少耕地面積控制在200萬畝(133 千公頃)。即每年平均控制佔用耕地600萬畝(400千公頃),新開墾耕地400萬畝(267千公頃)。這樣,將可能先後減少到14.1億畝(94000千公頃)和13.5億畝(90000千公頃),人均耕地將下降到1.09畝(0.037公頃)和0.83畝(0.055公頃)。
              如果按實際普查耕地面積,包括衛生,遙感,航測,土地普查,取最低數位為19.8億畝(1.32億公頃),到2000年和2030年,分別減少0.15億畝(0.01億公頃)和1.07億畝(0.07億公頃),將下降 到19.65億畝(1.31億公頃)和18.73億畝(1.25億畝),人均耕地 將下降到1.51畝(0.1公頃)和1.16畝(0.077公頃)。

              3、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人民購買力成倍增加。
              到2000年,人均國民收將達到2500元(1990年可比價,下 同),居民人均消費水平達到1280元。到2030年,人均國民收按每年平均5%的高速度持續增長,人均國民收達到10800元,居民人均消費水平達到5040元,其中用於食物的支出(即恩格爾係數,將由 2000年的48%下降到38%左右)將達到1915元左右,對於食物的消費需求將有一個大幅度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將由小康階段進入到富裕階段(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劃分標準,恩格爾係數40%- 49%時為小康階段,30-39%時為富裕階段)。

              二、食物和農業發展的政策選擇
              21世紀前期,要實現主要食物供給和需求的基本平衡,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必須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兩個重大轉變的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和科教興國兩個戰略,以實現食物和農業的持續發展。

              1、引導糧食和食物的合理消費,制訂膳食模式和營養結構和消費政策。要從食物和營養的全局來認識糧食的消費和生產問題,一是要加強膳食營養知識的輿論宣傳和科學普及工作,宣傳和推廣營養科學界推薦的中國人民膳食指南;二是要運用經濟調節手段和通過市場運行引導人們的食物消費;三是採取必要的立法和經濟干預措施,提倡科學、文明的食物消費,反對或抑制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的行為。

              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相應地增加農業的投入。要盡使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由1995年的49365千公頃(74048萬畝)增加 到2000年的53330千公頃(80000萬畝),2010年的56700千公頃(85000萬畝),2030年的73000千公頃(110000萬畝),使灌溉面積比重增加到80%。化肥每年投入量由1995年的3595萬噸(折純量)增加到2000年的3750萬噸和2010年的4300萬噸。同時要相應地加快低產田的改造,今後15年,每年爭取改造5000萬畝(333萬公頃),以保證農田形成穩定的基本生產能力。

              3、堅持家庭經營和合作服務相結合的經營體制。穩定和完善在集體所有制基礎上農戶長期使用土地的制度,從法律上承認農民比較穩定的土地承包權、經營權和流轉權。應當明確集體財產的產權關係,發展股份合作經濟,保證集體的僉利益都不被侵犯、在完善家庭經營的同時,逐步擴大經營規模,重點加快發展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供銷合作服務體系、金融合作服務體系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服務體系,加快微觀經營體制的轉變。

              4、儘快推進產供銷一體化的宏觀管理系統的建設。由於在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市場發育不完善,必須實施有效的宏觀調控,迫切需要把國家的糧食和食物及農業的儲備制度,風險基金制度和價格保護制度形成一個完善的統一體系,把農業、商業、水利、 化工、外貿、價格、計劃等多部門的管理體制真正形成一個統一的協調的整體。

              5、建立國家食物安全(保障)及早期預警系統。在中國這樣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食物和農業經濟體系中,在市場體系發育不成熟 的條件下,時常會出現食物和農產品供需不平衡、結構不平衡引起的波動。對此,儘快建立一個完善的靈敏度高的食物安全和預警系統是實現國家有效宏觀調控必不可少的有力工具。對於及時預防和消除以及減輕糧食和主要食物的總量和結構性、區域性不平衡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6、重點加強價格結構的調控以推進食物的穩定增長。由於我國的糧食和主要食物價格已經達到國際市場水平,保持與國際市場 價格持平是整個國民經濟和國際貿易長期戰略的需要。我們必須下決心通過調控工農產品比價,特別是生產資料價格來保證農民的收 益。如果控制農業產資料價格確有困難,近期內可以選擇以化肥、 能源等生產資料直接換取糧食的手段以保證糧食價格的穩定和農業的比較效益。

              7、加快實施"三元結構工程"以提高食物資源的綜合效益。 加快種植業由傳統的"糧食-經濟作物"為主的二元種植結構向 "糧食-飼料-經濟作物"協調發展、農牧結合、產-供-銷一體化的三元結構的轉變,儘快形成新的高效益的農業產業體系。對此,迫切需要採取綜合措施和有效政策,把飼料產業相對獨立出來, 推進這項工程的實施。

              8、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糧食和農業和集約化經營水平。由於大多數糧食和食物的新品種、新技術主要是產生社會效益,因此要採取支援糧食和農業科學技術的有效政策。增加農業科技經費,使其儘快上升到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的1%以上;調整農業科學技術結構和教育結構;優先建設一支精悍的科技攻關隊伍;發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推廣服務組織;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轉變運行機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9、優先支援持續農業,推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在加快農業經濟建設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要優先支援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高產優質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的先進適用的技術。衽農業資源的有償利用,把農業資源的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儘快採取有效措施,扭轉草原超載放牧、水域酷漁濫捕、森林過度砍伐、大規模水土流失的狀況。統一規劃農村城市化建設, 合理佈局鄉鎮企業,嚴格控制工業三廢和農用化學物質污染,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轉變為生態工程和系統建設,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三、糧食和食物需求的增長趨勢
              到2000年、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中國糧食需求總量將先後達到5億噸、5.8億噸、和7.20億噸,其中30%、38、43%和50% 用作飼料糧,到2020年主要食物營養水平開始進入富裕階段。

              1、糧食的需求要納入到總體食物需求以致整個消費需求的全局中進行系統分析,民解決了溫飽問題,向小康水平轉變,是各類食物人均消費增長最快的歷史時期,人均直接消費的口糧已由1985年的253公斤,下降到1995 年的234公斤。到2000年將下降到213公斤,占糧食總消費量的比重將由1993年的61%下降到55%。與此同時,動物性食物和水果、 油、糖則呈現出很快的增長趨勢。這反映了中國人民膳食質量和營養水平的迅速改善。這種改善仍然是以糧食作為主要的基礎物質。

              2、到2000年,中國人民的食物消費結構將達到或超過水康水平,特別是主要動物性食物的消費水平將明顯超過專家們過去預測的水平。人均每日供給熱能基本維持在2660在卡的水平上,蛋白質量72克,其中優質蛋白質超過30%。

              3、到2010年,人民的食物消費結構和水平將進入小康水平的中期階段。人民的食物質量將有一個顯著的改善。

              4、到2020年,中國人的膳食營養結構將可能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接近亞洲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的膳食營養結構和水平: 人均每日供給熱能基本維持在2600大卡,人均每日供給蛋白質80 克,其中優質蛋白質接近50%,人均每日供給脂肪78克,動物性脂肪占35%。

              5、到2030年,人均糧食消費量將基本上穩定在450公斤,人均直接消費的口糧繼續下降到接近日本人均125公斤的水平。人均肉類消費量基本穩定,禽肉和牛羊肉比重將繼續有所提高。水產品消費量和奶類消費量將繼續有所增長。這些動物性食品飼料報酬率明顯高於豬肉。同時現有先進技術的推廣和管理工作的改善,又可以提高畜禽出欄率,出肉率。人均糧食消費量可以接近日本和臺灣地 區的水平。

              6、到2030年,人均每年主要食物消費量將同日本比較接近。
              根據1990年日本食物消費量計算,人均消費糧食為440-450公 斤。由於日本水產品的85%是來自海洋捕撈,並未使用飼料,實際糧食消耗量明顯少於這個數量。對我國城鎮居民最高收戶近10年 的統計資料分析表明,人均主要食物消費量與2020年全國人均預測水平接近,與日本人均消費水平和結構變動趨勢基本類似。

              7、到2000年、2010年、2020年和2030年,糧食需求總量中 的33%、38%、43%和50%將用做飼料。如果我們全面高速種植結構,實施三元結構工程,加快發展飼-經、種-養-加-產-工-銷 一體化生產經營體系,則高產優質的飼料作物的效益將比現有人吃的糧食品種作飼料的效益高出50%。
              到21世紀前30年增加消費的糧食基本上是用作飼料糧,我們要以結構性變化效益觀點來分析未來糧食的消費需求演變趨勢。

              8、到2030年糧食需求總量將可能達到7.20億噸左右。其中, 口糧為2.24億噸。飼料糧3.60億噸,其他用糧(工商行業用糧、 種子糧、新增庫存糧等)1.36億噸。


              四、糧食和食物生產供給的增長趨勢
              中國的主要動物性食物和其他植物性食物與糧食密切相關,主要以糧食作為基礎,因此,糧食狀況如何,決定了整個食物的狀況。 到2010年、2020年和2030年,糧食播種面積仍然可以維持在16億畝,運用現有常規先進適用技術,糧食總產量可以先後達到5.6億 噸、6.2億噸和6.9億噸左右。中國耕地承載力分析表明可以生產 8.3億噸以上的糧食。

              1、中國的糧食播種面積到將可能長期維持在16.5億畝的水平上。到2030年,耕地面積(統計面積)將可能由1993 年的14.3億畝下降到13.5億畝,但復種指數可能由現在的156%上升到160%以上,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接近21.6億畝。其中74%用於種植糧食,糧食播種面積約為16.0億畝(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 面積的比重與1993年的74%相同)。

              2、種植飼料作物增加復種指數的潛力可以超過160%以上。目前的全國平均復種指數為156%左右,出現過一段波動時期。南方冬閑田面積有1億多畝(0.067億公頃),綠肥作物面積可以全部改為飼料作物,華北地區也可以通過改種飼料作物提高復種面積5千萬 畝(333萬公頃)左右。僅此一項,即可使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到 23億畝(1.53億公頃)顯著超過1993年總播種面積,維持糧食播種面積比重不變,即可使糧食播種面積不低於目前的16.5億畝(1.1億 公頃)。

              3、到2010年,糧食總產量可能達到5.6億噸左右。化肥使用量要求由1995年的17100萬噸增加到期20500萬噸(折標準化肥),灌溉面積達到8.5億畝(0.57億公頃),占耕地面積的62%,配合相應的投入政策和經濟管理政策,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可能由1995年的283公斤增加到每畝340公斤,達到九十的代前期吉林、遼寧、 北京、浙江、江蘇、上海、廣東、湖南等省的水平。如果糧食生產技術和綜合管理有所突破,則可能超過這個水平。

              4、到2020年的糧食總產量可能達到6.2億噸。到那時,運用現有常規先進適用技術,化肥使用量由1995年的17100萬噸增加到 22500萬噸(折標準化肥),灌溉面積達到9億畝,占耕地面積的67%, 配合其他相應配套的政策、投入、技術、管理措施,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達到近年北京市、上海市、吉林省、遼寧省、江蘇省、 浙江省等省市的水平,達到每畝375公斤是可行的,總產量即可達到6.2億噸。如果糧食作物品種和其他各項技術有新的突破,則可能超過這一產量水平。

              5、中國耕地的最大承載力可以生產糧食8.3億噸以上。根據我院主持的《中國食物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分析,中國耕地承載力可生產糧食8.4億噸,農業部區劃司和我院區所的分析為8.3億噸, 國家土地管理局的分析為8.2億噸。這個分析考慮了中國的氣候、 土地資源條件,運用現有的先進適應的物質技術,即可以實現這個承載力。

              6、到2030年糧食生產總量達到6.9億噸,糧食每畝產量達到 420公斤是可能實現的。中國耕地統計面積僅為實際土地調查面積的72%。因此,糧食單位面積產量,1995年為每畝283公斤(統計 面積),實際畝產量僅為207公斤(實際調查面積)。北京、上海、 遼寧、浙江等沿海發達地區的實際面積比統計面積僅高出15-20%, 單位面積產量比全國平均數更接近實際。到那時,如果把50%的飼料糧全部改種為高產優質飼料作物,即使僅運用現有常規實用技術,也可以達到每畝420公斤的產量。

              7、從現在起到21世紀30年代,主要動物性食物生產將可能持續增長。糧食的持續增長將起到基本的支撐作用,動物性食物生產中的科技進步,將會不斷提高食物資源的利用效率。到2000年, 肉、蛋、奶和水產品的人均生產量將可能達到44.4公斤、15.2公 斤、7.1公斤和24.2公斤。到2010年,將可能分別達到47.2公斤、 17.4公斤、16.7公斤和29.0公斤,基本上能滿足不斷改善食物消費的需求。

              8、在保證相應的物質、技術、資金和有效的經濟調控政策條件下,21世紀前30年可以實現糧食和主要食物的基本供需平衡。中國糧食的年進口量基本上可以控制在2000-3000萬噸的水平上,糧食和食物的缺口主要是飼料糧的缺口考慮到國際市場上糧食的比較優勢和糧食供需結構調整,進口的糧食主要是小麥,國內增加供給的糧食主要是用作飼料,以增加動物性食物,調整食物結構。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兩岸農業商務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